文化 活跃现代的都市面貌 01/09/2018 首都河内行政区划扩大十年(2018年8月)后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建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果,为国家的重大成就做出了贡献。 现代化、多功能的都市 行政地界扩大之后,河内总面积达3344平方公里,增加了3.63倍;人口为623多万人,增加 1.87倍。凭借这个优势,河内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拟改:强劲崛起)。最近,根据2017年城市发展动力指数(CMI),河内被评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十大城市之一。这块“升龙”之地逐步呈现智能、宜居的世界级城市的轮廓。 最明显的是都市结构面貌的变迁。以前,只有一个中心都市。现在,按规划将建成包括1个中心和5个卫星的都市群,西有和乐,北有朔山,南有富川,西南有春梅(离中心近40公里),西北有山西(离中心50公里)。 特别的是,从2011年首都河内建设总体规划获得批准时起,市区内不断出现被誉为“超都市缩影”的 现代文明新型建筑组合,西有文馆、美亭、某劳、安庆,东有越兴、Vincom Riverside,南有灵谭、Gamuda,北有Ciputra,三环有Royal City, Time City等。 灯光璀璨的西湖。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享誉“欧洲缩影”的河内RoyalCity 都市区夜景,建筑仿照欧洲皇家新古典风格。本报记者 功达 摄 Vinhomes Riverside是河内最现代的都市区之一。图/本报资料 日新桥是横跨红河最长的钢缆斜拉大桥,连接东英县和西湖郡,总投资为13.626万亿越盾(约合人民币40亿元)。本报记者 功达 摄 Vinhomes Time City仿照新加坡岛国亲近生态环境的建筑风格,集居住、医疗、教育、体育、娱乐、商业于一体。Vingroup 资料 越南国家会议中心位于河内范雄街57号,被视为越南首都最大的多功能工程群。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楚十字路口立交桥投入使用后,缓解了从朗路到长征路的交通拥堵。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旅游业腾飞 行政地界的扩大拓展了河内的旅游资源,成为地区和世界颇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与10年前相比,国际游客量增加了四倍。 河内是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十个城市之一。国际游客量从2008年的130万人次增至2017年的495万人次(近4倍)。国际游客比重占游客总量的14%,是越南北部地区的旅游枢纽,东南亚地区的旅游桥梁。 来到河内市,游客可以游览升龙皇城遗迹区、巴亭广场、胡志明主席陵、胡志明博物馆、文庙-国子监、西湖、环剑湖、古街等。名胜古迹之多占居全国首位,遗迹近600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800个。 还剑湖、龟塔、古街所在的河内中心区是吸引众多外国游客的有趣旅游点。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栖旭桥是河内的文化标志。本报记者 功达 摄 龙边桥曾被誉为河内的横卧埃菲尔铁塔。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八月革命广场与河内大剧院被誉为巴黎的加尼叶歌剧院,是见证东西文化合璧的建筑。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位于西湖与竹帛湖之间的青年路是河内最浪漫的道路。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文庙国子监是越南最早的大学,是首都著名的历史遗迹,也是越南历史文化精华的象征。本报记者 功达 摄 独柱寺位于河内首都中心,离胡志明博物馆不远,同奎文阁一起是悠久的文化历史遗迹,河内千年文明的标志。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升龙皇城是历代皇朝建成的工程,堪称越南最重要的遗迹。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游客在河内大剧院欣赏传统艺术演出。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在河内大剧院上演的从剧受到游客的欢迎。本报记者 功达 摄 街头狂欢节首次在河内市还剑湖步行街举行,太阳世界巴拿山(Sun World Ba Na Hills)艺术团的86名艺术家参演献艺。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河内双层巴士游览模式给国内外游客带来新鲜体验。本报记者 功达 摄 2008年后,河内形成了六条旅游线:首都中心、山西-巴维、香山-关山、朔山-同关湖、云池-古螺、河东。旅游形式丰富,有文化游、生态游、周末游、农业与庄园游、会奖游MICE等。游客可以选择游览古螺遗迹区结合在东英县观看陶淑水上木偶戏,在巴维县生态旅游区休闲,参观河东万福丝绸村、嘉林八场陶瓷村。 河内市与河西省合并后,共有1350个传统手艺村,占全国的59%,其中有297个手艺村已获河内市人委会承认。 传统手艺村各有特色,是难能可贵的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可观。 崇福寺俗称西方寺坐落在石室县石舍乡安山村勾漏山,离河内以西40公里,是国家级特殊遗迹。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河内市清威县钟村的斗笠编织业已有300年历史,伴随游客畅游世界。本报记者 功达 摄 金兰陶瓷村距离河内中心东南30公里,位于红河旁,北邻八场陶瓷村,西靠黄梅郡。公元第9世纪建村,是北部平原陶瓷业的摇篮。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外国游客参观金兰陶瓷村。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万福是河东郡万福坊历史悠久的丝绸纺织村,以其浪漫的姿态走入了越南诗画歌乐之中。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文/草薇 图/功达 本报资料 文/草薇 图/功达 本报资料
文化 活跃现代的都市面貌 01/09/2018 首都河内行政区划扩大十年(2018年8月)后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建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果,为国家的重大成就做出了贡献。 现代化、多功能的都市 行政地界扩大之后,河内总面积达3344平方公里,增加了3.63倍;人口为623多万人,增加 1.87倍。凭借这个优势,河内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拟改:强劲崛起)。最近,根据2017年城市发展动力指数(CMI),河内被评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十大城市之一。这块“升龙”之地逐步呈现智能、宜居的世界级城市的轮廓。 最明显的是都市结构面貌的变迁。以前,只有一个中心都市。现在,按规划将建成包括1个中心和5个卫星的都市群,西有和乐,北有朔山,南有富川,西南有春梅(离中心近40公里),西北有山西(离中心50公里)。 特别的是,从2011年首都河内建设总体规划获得批准时起,市区内不断出现被誉为“超都市缩影”的 现代文明新型建筑组合,西有文馆、美亭、某劳、安庆,东有越兴、Vincom Riverside,南有灵谭、Gamuda,北有Ciputra,三环有Royal City, Time City等。 灯光璀璨的西湖。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享誉“欧洲缩影”的河内RoyalCity 都市区夜景,建筑仿照欧洲皇家新古典风格。本报记者 功达 摄 Vinhomes Riverside是河内最现代的都市区之一。图/本报资料 日新桥是横跨红河最长的钢缆斜拉大桥,连接东英县和西湖郡,总投资为13.626万亿越盾(约合人民币40亿元)。本报记者 功达 摄 Vinhomes Time City仿照新加坡岛国亲近生态环境的建筑风格,集居住、医疗、教育、体育、娱乐、商业于一体。Vingroup 资料 越南国家会议中心位于河内范雄街57号,被视为越南首都最大的多功能工程群。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楚十字路口立交桥投入使用后,缓解了从朗路到长征路的交通拥堵。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旅游业腾飞 行政地界的扩大拓展了河内的旅游资源,成为地区和世界颇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与10年前相比,国际游客量增加了四倍。 河内是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十个城市之一。国际游客量从2008年的130万人次增至2017年的495万人次(近4倍)。国际游客比重占游客总量的14%,是越南北部地区的旅游枢纽,东南亚地区的旅游桥梁。 来到河内市,游客可以游览升龙皇城遗迹区、巴亭广场、胡志明主席陵、胡志明博物馆、文庙-国子监、西湖、环剑湖、古街等。名胜古迹之多占居全国首位,遗迹近600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800个。 还剑湖、龟塔、古街所在的河内中心区是吸引众多外国游客的有趣旅游点。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栖旭桥是河内的文化标志。本报记者 功达 摄 龙边桥曾被誉为河内的横卧埃菲尔铁塔。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八月革命广场与河内大剧院被誉为巴黎的加尼叶歌剧院,是见证东西文化合璧的建筑。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位于西湖与竹帛湖之间的青年路是河内最浪漫的道路。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文庙国子监是越南最早的大学,是首都著名的历史遗迹,也是越南历史文化精华的象征。本报记者 功达 摄 独柱寺位于河内首都中心,离胡志明博物馆不远,同奎文阁一起是悠久的文化历史遗迹,河内千年文明的标志。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升龙皇城是历代皇朝建成的工程,堪称越南最重要的遗迹。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游客在河内大剧院欣赏传统艺术演出。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在河内大剧院上演的从剧受到游客的欢迎。本报记者 功达 摄 街头狂欢节首次在河内市还剑湖步行街举行,太阳世界巴拿山(Sun World Ba Na Hills)艺术团的86名艺术家参演献艺。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河内双层巴士游览模式给国内外游客带来新鲜体验。本报记者 功达 摄 2008年后,河内形成了六条旅游线:首都中心、山西-巴维、香山-关山、朔山-同关湖、云池-古螺、河东。旅游形式丰富,有文化游、生态游、周末游、农业与庄园游、会奖游MICE等。游客可以选择游览古螺遗迹区结合在东英县观看陶淑水上木偶戏,在巴维县生态旅游区休闲,参观河东万福丝绸村、嘉林八场陶瓷村。 河内市与河西省合并后,共有1350个传统手艺村,占全国的59%,其中有297个手艺村已获河内市人委会承认。 传统手艺村各有特色,是难能可贵的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可观。 崇福寺俗称西方寺坐落在石室县石舍乡安山村勾漏山,离河内以西40公里,是国家级特殊遗迹。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河内市清威县钟村的斗笠编织业已有300年历史,伴随游客畅游世界。本报记者 功达 摄 金兰陶瓷村距离河内中心东南30公里,位于红河旁,北邻八场陶瓷村,西靠黄梅郡。公元第9世纪建村,是北部平原陶瓷业的摇篮。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外国游客参观金兰陶瓷村。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万福是河东郡万福坊历史悠久的丝绸纺织村,以其浪漫的姿态走入了越南诗画歌乐之中。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文/草薇 图/功达 本报资料 文/草薇 图/功达 本报资料
首都河内行政区划扩大十年(2018年8月)后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建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果,为国家的重大成就做出了贡献。 现代化、多功能的都市 行政地界扩大之后,河内总面积达3344平方公里,增加了3.63倍;人口为623多万人,增加 1.87倍。凭借这个优势,河内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拟改:强劲崛起)。最近,根据2017年城市发展动力指数(CMI),河内被评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十大城市之一。这块“升龙”之地逐步呈现智能、宜居的世界级城市的轮廓。 最明显的是都市结构面貌的变迁。以前,只有一个中心都市。现在,按规划将建成包括1个中心和5个卫星的都市群,西有和乐,北有朔山,南有富川,西南有春梅(离中心近40公里),西北有山西(离中心50公里)。 特别的是,从2011年首都河内建设总体规划获得批准时起,市区内不断出现被誉为“超都市缩影”的 现代文明新型建筑组合,西有文馆、美亭、某劳、安庆,东有越兴、Vincom Riverside,南有灵谭、Gamuda,北有Ciputra,三环有Royal City, Time City等。 灯光璀璨的西湖。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享誉“欧洲缩影”的河内RoyalCity 都市区夜景,建筑仿照欧洲皇家新古典风格。本报记者 功达 摄 Vinhomes Riverside是河内最现代的都市区之一。图/本报资料 日新桥是横跨红河最长的钢缆斜拉大桥,连接东英县和西湖郡,总投资为13.626万亿越盾(约合人民币40亿元)。本报记者 功达 摄 Vinhomes Time City仿照新加坡岛国亲近生态环境的建筑风格,集居住、医疗、教育、体育、娱乐、商业于一体。Vingroup 资料 越南国家会议中心位于河内范雄街57号,被视为越南首都最大的多功能工程群。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楚十字路口立交桥投入使用后,缓解了从朗路到长征路的交通拥堵。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旅游业腾飞 行政地界的扩大拓展了河内的旅游资源,成为地区和世界颇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与10年前相比,国际游客量增加了四倍。 河内是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十个城市之一。国际游客量从2008年的130万人次增至2017年的495万人次(近4倍)。国际游客比重占游客总量的14%,是越南北部地区的旅游枢纽,东南亚地区的旅游桥梁。 来到河内市,游客可以游览升龙皇城遗迹区、巴亭广场、胡志明主席陵、胡志明博物馆、文庙-国子监、西湖、环剑湖、古街等。名胜古迹之多占居全国首位,遗迹近600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800个。 还剑湖、龟塔、古街所在的河内中心区是吸引众多外国游客的有趣旅游点。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栖旭桥是河内的文化标志。本报记者 功达 摄 龙边桥曾被誉为河内的横卧埃菲尔铁塔。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八月革命广场与河内大剧院被誉为巴黎的加尼叶歌剧院,是见证东西文化合璧的建筑。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位于西湖与竹帛湖之间的青年路是河内最浪漫的道路。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文庙国子监是越南最早的大学,是首都著名的历史遗迹,也是越南历史文化精华的象征。本报记者 功达 摄 独柱寺位于河内首都中心,离胡志明博物馆不远,同奎文阁一起是悠久的文化历史遗迹,河内千年文明的标志。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升龙皇城是历代皇朝建成的工程,堪称越南最重要的遗迹。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游客在河内大剧院欣赏传统艺术演出。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在河内大剧院上演的从剧受到游客的欢迎。本报记者 功达 摄 街头狂欢节首次在河内市还剑湖步行街举行,太阳世界巴拿山(Sun World Ba Na Hills)艺术团的86名艺术家参演献艺。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河内双层巴士游览模式给国内外游客带来新鲜体验。本报记者 功达 摄 2008年后,河内形成了六条旅游线:首都中心、山西-巴维、香山-关山、朔山-同关湖、云池-古螺、河东。旅游形式丰富,有文化游、生态游、周末游、农业与庄园游、会奖游MICE等。游客可以选择游览古螺遗迹区结合在东英县观看陶淑水上木偶戏,在巴维县生态旅游区休闲,参观河东万福丝绸村、嘉林八场陶瓷村。 河内市与河西省合并后,共有1350个传统手艺村,占全国的59%,其中有297个手艺村已获河内市人委会承认。 传统手艺村各有特色,是难能可贵的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可观。 崇福寺俗称西方寺坐落在石室县石舍乡安山村勾漏山,离河内以西40公里,是国家级特殊遗迹。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河内市清威县钟村的斗笠编织业已有300年历史,伴随游客畅游世界。本报记者 功达 摄 金兰陶瓷村距离河内中心东南30公里,位于红河旁,北邻八场陶瓷村,西靠黄梅郡。公元第9世纪建村,是北部平原陶瓷业的摇篮。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外国游客参观金兰陶瓷村。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万福是河东郡万福坊历史悠久的丝绸纺织村,以其浪漫的姿态走入了越南诗画歌乐之中。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文/草薇 图/功达 本报资料
更多>> “Z世代的民间艺术” 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28/01/2025文化由Tired City 与文庙国子监科学文化活动中心联合举行的“Z世代的民间艺术”展为越南艺术界带来了一股清爽新风。年轻艺术家的39个作品证明了民间文化依然是当代年轻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2024年越南国际防务展24/12/2024文化北件省岱依族的碗舞 30/11/2024文化胡志明市医药大学医院的首例心脏移植手术19/11/2024文化百艺坊——架起百业交流桥梁18/11/2024文化河内莲花之美14/11/2024文化2024年河内旅游奥黛节14/11/2024文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