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西原木雕像

西原-本色浓厚的传统民间文化之地,不仅拥有锣钲文化、长篇史诗和数以千计的传统节庆,还有世代以来无声无息地渗入人们生活中的木雕像宝藏。来到西原,民间文化研究者常以木雕像艺术为研究对象,因为它们蕴含着当地人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德乐、嘉莱、昆嵩等省同步实施《为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而保护文化价值》的主张。西原木雕像不仅无声无息地现身灵圣的坟屋,如今已亮相博物馆、公共场所、旅游区。
巴拿族人有句俗语:“农闲时节办坟屋”,指的是趁着农闲,为已安葬一年以上的亡人举办“弃坟礼”的习俗。这天,事主家邀请巫师举行祭礼,在坟屋周围配置各种木雕像,杀猪宰牛,大摆筵席,宴请乡亲。宴毕,锣钲共鸣,宾主共舞,一片喜气洋洋。经30年走遍西原,我发现巴拿、嘉莱、埃第、戈都等族都有这种习俗。这是西原人最开心最具特色的盛大节日。独特民间雕塑和建筑艺术作品的木雕像应运而生。

巴拿族人有句俗语:“农闲时节办坟屋”,指的是趁着农闲,为已安葬一年以上的亡人举办“弃坟礼”的习俗。这天,事主家邀请巫师举行祭礼,在坟屋周围配置各种木雕像,杀猪宰牛,大摆筵席,宴请乡亲。宴毕,锣钲共鸣,宾主共舞,一片喜气洋洋。经30年走遍西原,我发现巴拿、嘉莱、埃第、戈都等族都有这种习俗。这是西原人最开心最具特色的盛大节日。独特民间雕塑和建筑艺术作品的木雕像应运而生。

嘉莱省公则若镇坡阳村巴拿族人做坟屋(摄于2009年)。图/陈峰



西原艺人雕塑坟屋木像。图/陈峰


嘉莱省亚格来县占村嘉莱族人木雕像(摄于1986年)。图/陈峰

嘉莱省得婆县亚会乡得嘉村巴拿族妇女木雕像(摄于1986年)。图/陈峰

嘉莱省克邦县勒古乡普村巴拿族人坟屋(摄于2015年)。图/陈峰

嘉莱省得婆县亚会乡得嘉村巴拿族妇女木雕像(摄于2013年)。图/陈峰

嘉莱省克邦县勒古乡普村巴拿族妇女木雕像(摄于2004年)。图/陈峰

嘉莱省公则若县诸龙乡巴日村巴拿族人打猎木雕像(摄于1990年)。图/陈峰

嘉莱省公则若镇第尼克特村巴拿族人舂米木雕像(摄于1986年)。图/陈峰

嘉莱省诸巴县亚摩农乡克平村嘉莱族坟屋前的男女木雕像(摄于2014年)。图/陈峰

嘉莱省克容巴县亚热申乡坡村嘉莱族人踢球木雕像(摄于1986年)。图/陈峰

嘉莱省诸巴县亚摩农乡克平村嘉莱族坟屋(摄于1986年)。图/陈峰

西原坟屋由屋子和周围木栅栏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屋子有保护坟墓的作用,存放着家人分给死者的财产。栅栏用以防止野兽破坏,上段雕着各式各样生动逼真的形像,体现西原人的人生哲理。

“在我生活的这块土地和这个时代,文化大河正在奔腾不息,我愿意充当西原木雕像艺术故事的“记录人”,作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摄影师陈峰
来到西原坟场,你会觉得犹如走进千姿百态的木雕像林迷宫。然而,只要稍微留意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木雕像都围绕着一个主题:繁衍生息。一般来说,坟屋两侧雕像是一对男女正在暴露生殖器或交欢。旁边是孕妇雕像,各角落是婴儿坐像。

如果将所有雕像名称列出,我们一定会对西原坟屋的多样性感到惊讶,因为民间艺人将世人的生活体现于作品,诸如敲鼓手、舂米女人、铁匠、踢球人、姑娘与葫芦水壶、大象、鸟雀等雕像,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供死者带到另一世界。

与摄影结缘30多年的我发现如今走访西原各村落也没有太多的机会欣赏过去那些具有艺术价值的木雕像了。因为坟屋已被水泥屋、铁板顶取而代之,资深高龄民间艺人多已离开尘世,木雕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腐烂,面临消失的危机。



嘉莱省公则若镇普阳村嘉莱族坟屋区(摄于2015年)。图/陈峰

嘉莱省克邦县勒古乡嘉莱族人弃坟礼(摄于2007年)。图/陈峰

嘉莱省诸巴县亚摩农乡克平村嘉莱族人弃坟礼(摄于2004年)。图/陈峰

在嘉莱省诸色县阿云乡察村嘉莱族人弃坟礼喝竿子酒(摄于2011年)。图/陈峰

幸运的是,1998年7月,越共八届五中全会出台了《建设民族特色浓郁的先进文化》的专题决议,给濒临灭绝的西原木雕像艺术注入了勃勃生机,犹如久旱逢甘雨。

十年来,我经常参加德乐、嘉莱、昆嵩等省的咖啡节、锣钲节及其他盛大活动,看到了制作木雕像艺术的表演供游客观赏。巴拿、埃第、嘉莱等稀有的木雕艺人受到河内文化部门的邀请在越南各民族文化村、民族学博物馆表演木雕像制作艺术。西原木雕像得以复活,同广大观众和游客见面。
 
陈锋的《西原木雕像》影集富有艺术性、生活气息和新闻性,其中诸多文化仪式如今已销声匿迹。

报道/陈峰

文图/陈峰

北山弓形地带之宝物

北山弓形地带之“宝物”

北山弓形地带在考古、历史、文化和地貌、地质方面的独特价值不仅被科学界视为“宝物”,也是谅山省未来全球地质公园周边旅游发展的“钥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