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是监测和明确污染源。治理大气污染首先要溯源,因此需要进行大气污染数据收集、分析污染成分,以厘清污染源,只有明确污染来源,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
第二步是政府与全社会共同努力,控制污染源。污染源包括工厂废气、交通尾气、水泥制造及其他工业活动的排放,这些都必须严格管控。政府需展现出坚定决心,同时民众也需积极参与。
第三步是确保长效机制,避免污染反弹。这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空气质量的长期改善。否则,如果只是搞运动式治理,效果将难以持久。因为污染的特点就是:一旦有排放就会有污染,没有排放才不会污染。因此,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法律制度来彻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王会军指出,从基础研究角度,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监测和确定污染源。他认为,越南目前正处于需要加强监测和数据采集的阶段,这将为科学研究、明确污染源并开展治理工作提供支撑。同时,需要政府的决心以及全民共同努力,来控制排放并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同时,中国政府也在进行经济绿色转型,如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汽车推广等。只有通过污染源头治理和用能侧绿色转型,才能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美好生态。
在接受越通社驻中国记者采访时,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也表达了相似看法。他指出,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连像日本、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也曾经历严重的空气污染,如钢铁生产、燃煤等。然而,这些国家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大幅改善了生态环境。许小峰表示,中国也经历了类似过程,过去十年来,中国大力推动空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果。
许小峰强调,要解决环境问题,关键是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从实践角度看,中国不仅从政策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目前,中国环保产业规模庞大,已有数百家环保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企业积极研发并应用环保技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促进清洁能源应用,如风电、太阳能等。
此外,中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这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也在环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能源汽车推动的是绿色发展,也为减少排放提供了重要支持。因此,解决环境污染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政府与市场共同合作、共同推进环保事业。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姜彤在接受越通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减缓气候变化,即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低碳、绿色和环保发展;
二是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已经制定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关应对方案。
此外,从政府到企业,从地方到个人,中国还通过宣传教育、绿色出行等手段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姜彤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需要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合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