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草屋村 12/06/2017 河江市芳度乡板榻和下成两村座落在清澈凉爽的仙溪旁,有200栋岱族人的高脚屋,被誉为“草屋村”,是国内外游客的有趣旅游点。 河江市文化处干部带我们去参观板榻和下成两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收割后堆满金黄色稻草的梯田。村里盖着葵叶的高脚屋鳞次栉比,呈棋盘式格局,沿着仙溪伸延,几乎家家有鱼塘。村民热情好客,笑脸相迎。 从山腰俯瞰的板榻村一角。该村有一百多栋岱族人顶盖葵叶的高脚屋。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木结构高脚屋旁有鱼塘。本报记者 通善 摄 芳度乡板榻和下成两村宫有近200栋岱族传统建筑高脚屋。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板榻村岱族人高脚屋内。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岱族人的日用品。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板榻和下成两村高脚屋前挂着绚丽多彩的绣球。在岱族人心目中,绣球象征着繁衍、平安、丰衣足食。本报记者 通善 摄 板榻村黄昏美景,升平祥和。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板榻和下成两村宁静祥和的空间。本报记者 越强 摄 下成村有7家开办民宿服务,9家售卖纪念品和提供其他服务,一个民间文艺队;有休闲娱乐的仙溪生态旅游区。 我们来到阮德辰老汉家,这是建于100多年前的酸枝木五格间高脚屋。老汉透露:“我们岱族人在这地方定居很久了。这栋屋是由我父亲建成的,至今屋顶才换五次葵叶。对于来访宾客,我们盛情欢迎,准备美食佳肴款待。” 阮老的高脚屋是喜爱探索文化的游客诗意盎然的驻足之地。按岱族人的风俗习惯,火塘设在高脚屋中央,便于做饭、聊天和冬天取暖。屋檐下整齐地堆放着备用的草褥和芦编被子。 屋门前挂着绚丽多彩的绣球。据悉绣球是用土锦制成,里面分别装着大米、玉米、豆子、花生、芝麻等,做工考究。在岱族人的心目中,绣球象征着繁衍、平安、丰衣足食。 板榻和下成两村居民种植水稻,前院宽阔,便于晒稻。本报记者 通善 摄 高脚屋楼板下挂满用于下茬的玉米种子。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在藩篱上晒葵叶备用。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割稻打场后,把稻草堆放在高脚屋底层做燃料和饲料。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岱族人把质量最好的糯稻挂在高脚屋楼板下,等到家有大事 才磨米煮糯米饭。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岱族人在前院晒稻。本报记者 通善 摄 下成村收割后景致 。本报记者 越强 摄 除了种植水稻,下成村岱族人还养羊发展经济。本报记者 通善 摄 除了种植水稻,下成村岱族人还养羊发展经济。本报记者 通善 摄 芳度乡岱族人加工木薯。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外国游客在下成村散步。这是探索河江省岱族风土人情游客的驻足之地。本报记者 越强 摄 两村不少人家开办了民宿服务,住房宽敞,被褥枕头清洁,配备WIFI。住客可在屋主的指导下亲自做饭,烹调岱族菜肴:酸鱼汤、烤鱼、手撕鸡肉凉拌、竹筒烤黑猪肉野菜卷等等。入夜,可以观赏漂亮姑娘们的歌舞表演。 文/通善 图/越强 通善 文/通善 图/越强 通善
旅游 草屋村 12/06/2017 河江市芳度乡板榻和下成两村座落在清澈凉爽的仙溪旁,有200栋岱族人的高脚屋,被誉为“草屋村”,是国内外游客的有趣旅游点。 河江市文化处干部带我们去参观板榻和下成两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收割后堆满金黄色稻草的梯田。村里盖着葵叶的高脚屋鳞次栉比,呈棋盘式格局,沿着仙溪伸延,几乎家家有鱼塘。村民热情好客,笑脸相迎。 从山腰俯瞰的板榻村一角。该村有一百多栋岱族人顶盖葵叶的高脚屋。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木结构高脚屋旁有鱼塘。本报记者 通善 摄 芳度乡板榻和下成两村宫有近200栋岱族传统建筑高脚屋。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板榻村岱族人高脚屋内。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岱族人的日用品。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板榻和下成两村高脚屋前挂着绚丽多彩的绣球。在岱族人心目中,绣球象征着繁衍、平安、丰衣足食。本报记者 通善 摄 板榻村黄昏美景,升平祥和。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板榻和下成两村宁静祥和的空间。本报记者 越强 摄 下成村有7家开办民宿服务,9家售卖纪念品和提供其他服务,一个民间文艺队;有休闲娱乐的仙溪生态旅游区。 我们来到阮德辰老汉家,这是建于100多年前的酸枝木五格间高脚屋。老汉透露:“我们岱族人在这地方定居很久了。这栋屋是由我父亲建成的,至今屋顶才换五次葵叶。对于来访宾客,我们盛情欢迎,准备美食佳肴款待。” 阮老的高脚屋是喜爱探索文化的游客诗意盎然的驻足之地。按岱族人的风俗习惯,火塘设在高脚屋中央,便于做饭、聊天和冬天取暖。屋檐下整齐地堆放着备用的草褥和芦编被子。 屋门前挂着绚丽多彩的绣球。据悉绣球是用土锦制成,里面分别装着大米、玉米、豆子、花生、芝麻等,做工考究。在岱族人的心目中,绣球象征着繁衍、平安、丰衣足食。 板榻和下成两村居民种植水稻,前院宽阔,便于晒稻。本报记者 通善 摄 高脚屋楼板下挂满用于下茬的玉米种子。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在藩篱上晒葵叶备用。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割稻打场后,把稻草堆放在高脚屋底层做燃料和饲料。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岱族人把质量最好的糯稻挂在高脚屋楼板下,等到家有大事 才磨米煮糯米饭。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岱族人在前院晒稻。本报记者 通善 摄 下成村收割后景致 。本报记者 越强 摄 除了种植水稻,下成村岱族人还养羊发展经济。本报记者 通善 摄 除了种植水稻,下成村岱族人还养羊发展经济。本报记者 通善 摄 芳度乡岱族人加工木薯。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外国游客在下成村散步。这是探索河江省岱族风土人情游客的驻足之地。本报记者 越强 摄 两村不少人家开办了民宿服务,住房宽敞,被褥枕头清洁,配备WIFI。住客可在屋主的指导下亲自做饭,烹调岱族菜肴:酸鱼汤、烤鱼、手撕鸡肉凉拌、竹筒烤黑猪肉野菜卷等等。入夜,可以观赏漂亮姑娘们的歌舞表演。 文/通善 图/越强 通善 文/通善 图/越强 通善
河江市芳度乡板榻和下成两村座落在清澈凉爽的仙溪旁,有200栋岱族人的高脚屋,被誉为“草屋村”,是国内外游客的有趣旅游点。 河江市文化处干部带我们去参观板榻和下成两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收割后堆满金黄色稻草的梯田。村里盖着葵叶的高脚屋鳞次栉比,呈棋盘式格局,沿着仙溪伸延,几乎家家有鱼塘。村民热情好客,笑脸相迎。 从山腰俯瞰的板榻村一角。该村有一百多栋岱族人顶盖葵叶的高脚屋。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木结构高脚屋旁有鱼塘。本报记者 通善 摄 芳度乡板榻和下成两村宫有近200栋岱族传统建筑高脚屋。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板榻村岱族人高脚屋内。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岱族人的日用品。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板榻和下成两村高脚屋前挂着绚丽多彩的绣球。在岱族人心目中,绣球象征着繁衍、平安、丰衣足食。本报记者 通善 摄 板榻村黄昏美景,升平祥和。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板榻和下成两村宁静祥和的空间。本报记者 越强 摄 下成村有7家开办民宿服务,9家售卖纪念品和提供其他服务,一个民间文艺队;有休闲娱乐的仙溪生态旅游区。 我们来到阮德辰老汉家,这是建于100多年前的酸枝木五格间高脚屋。老汉透露:“我们岱族人在这地方定居很久了。这栋屋是由我父亲建成的,至今屋顶才换五次葵叶。对于来访宾客,我们盛情欢迎,准备美食佳肴款待。” 阮老的高脚屋是喜爱探索文化的游客诗意盎然的驻足之地。按岱族人的风俗习惯,火塘设在高脚屋中央,便于做饭、聊天和冬天取暖。屋檐下整齐地堆放着备用的草褥和芦编被子。 屋门前挂着绚丽多彩的绣球。据悉绣球是用土锦制成,里面分别装着大米、玉米、豆子、花生、芝麻等,做工考究。在岱族人的心目中,绣球象征着繁衍、平安、丰衣足食。 板榻和下成两村居民种植水稻,前院宽阔,便于晒稻。本报记者 通善 摄 高脚屋楼板下挂满用于下茬的玉米种子。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在藩篱上晒葵叶备用。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割稻打场后,把稻草堆放在高脚屋底层做燃料和饲料。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岱族人把质量最好的糯稻挂在高脚屋楼板下,等到家有大事 才磨米煮糯米饭。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岱族人在前院晒稻。本报记者 通善 摄 下成村收割后景致 。本报记者 越强 摄 除了种植水稻,下成村岱族人还养羊发展经济。本报记者 通善 摄 除了种植水稻,下成村岱族人还养羊发展经济。本报记者 通善 摄 芳度乡岱族人加工木薯。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外国游客在下成村散步。这是探索河江省岱族风土人情游客的驻足之地。本报记者 越强 摄 两村不少人家开办了民宿服务,住房宽敞,被褥枕头清洁,配备WIFI。住客可在屋主的指导下亲自做饭,烹调岱族菜肴:酸鱼汤、烤鱼、手撕鸡肉凉拌、竹筒烤黑猪肉野菜卷等等。入夜,可以观赏漂亮姑娘们的歌舞表演。 文/通善 图/越强 通善
更多>> 素有“地灵人杰”之称的胡主席故乡13/05/2025旅游义安省南坛县素有“地灵人杰”之称,拥有许多名胜古迹,尤其是越南民族敬爱的领袖胡志明主席的故乡。 咏木地道——战火之下的奇迹世界24/04/2025旅游探索黑婆山10/04/2025旅游公房 —— 广南省戈都族人的神圣之屋14/03/2025旅游古庵“学府重地”上的古寺——米寺18/01/2025旅游富国玉岛上的“日落小镇”09/01/2025旅游体验岘港海域立式划艇的乐趣05/11/2024旅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