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独一无二的友朋祠亭模型 08/10/2021 以50多年从事木业的经验,河内市石室县友朋乡莲村67岁的潘乐雄艺人费时5年成功制作1:1000的友朋祠亭红木模型。 莲村以木业闻名遐迩,出产质量卓越的木器畅销全国。 与木业结缘50多年,潘老决定用红木制作友朋祠亭模型,流传后世。他分享,这座祠亭已近350岁,经过起落沉浮的历史变故依然保留完整。红木是一种珍贵木材,坚实耐用,寿命长达百年之久。因此他用红木制作。 在漫长的5年内,每天他花费6-8个小时雕雕琢琢才做成60公斤重的越南最小红木祠亭模型。 潘乐雄艺人制作1:1000的友朋祠亭红木模型。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潘乐雄艺人经常来到祠亭观察每一细节,为模型制作服务。 每一道工序都纯手工制作。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每个细节都模仿到位。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潘乐雄艺人精心制作每一工序。本报记者 庆龙 摄 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的祠亭模型。本报记者 庆龙 摄 祠亭周围的墙壁等细节都模仿相当到位。本报记者 庆龙 摄 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的祠亭门。本报记者 庆龙 摄 祠亭的鼓面也要用真皮。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亭檐上雕刻的精致花纹。本报记者 功达 摄 祠亭里的木柱等细节都模仿到位。本报记者 庆龙 摄 亭檐上雕刻的龙形花纹。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潘乐雄艺人制作别具一格的祠亭模型。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潘乐雄艺人费时5年成功制作的友朋祠亭红木模型。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村民经常来潘乐雄艺人之家观赏祠亭模型。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游客对越南最小红木祠亭模型颇感兴趣。本报记者 庆龙 摄 关于制作过程中的困难,潘老透露,他的做法与众不同,事前没有画出设计图,而做到哪儿设计到那。为了制成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的模型要仔细测量每个细节、每个亭檐花纹、每块砖瓦。祠亭的鼓面也要用真皮,各种纹饰也朱漆贴金。 他的愿望是保留家乡古老祠亭建筑之美,让子孙后代了解和珍惜传统文化特色,并助力宣传推广文化旅游活动。 报道/越强 庆龙 译/月明
艺术 独一无二的友朋祠亭模型 08/10/2021 以50多年从事木业的经验,河内市石室县友朋乡莲村67岁的潘乐雄艺人费时5年成功制作1:1000的友朋祠亭红木模型。 莲村以木业闻名遐迩,出产质量卓越的木器畅销全国。 与木业结缘50多年,潘老决定用红木制作友朋祠亭模型,流传后世。他分享,这座祠亭已近350岁,经过起落沉浮的历史变故依然保留完整。红木是一种珍贵木材,坚实耐用,寿命长达百年之久。因此他用红木制作。 在漫长的5年内,每天他花费6-8个小时雕雕琢琢才做成60公斤重的越南最小红木祠亭模型。 潘乐雄艺人制作1:1000的友朋祠亭红木模型。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潘乐雄艺人经常来到祠亭观察每一细节,为模型制作服务。 每一道工序都纯手工制作。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每个细节都模仿到位。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潘乐雄艺人精心制作每一工序。本报记者 庆龙 摄 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的祠亭模型。本报记者 庆龙 摄 祠亭周围的墙壁等细节都模仿相当到位。本报记者 庆龙 摄 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的祠亭门。本报记者 庆龙 摄 祠亭的鼓面也要用真皮。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亭檐上雕刻的精致花纹。本报记者 功达 摄 祠亭里的木柱等细节都模仿到位。本报记者 庆龙 摄 亭檐上雕刻的龙形花纹。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潘乐雄艺人制作别具一格的祠亭模型。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潘乐雄艺人费时5年成功制作的友朋祠亭红木模型。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村民经常来潘乐雄艺人之家观赏祠亭模型。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游客对越南最小红木祠亭模型颇感兴趣。本报记者 庆龙 摄 关于制作过程中的困难,潘老透露,他的做法与众不同,事前没有画出设计图,而做到哪儿设计到那。为了制成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的模型要仔细测量每个细节、每个亭檐花纹、每块砖瓦。祠亭的鼓面也要用真皮,各种纹饰也朱漆贴金。 他的愿望是保留家乡古老祠亭建筑之美,让子孙后代了解和珍惜传统文化特色,并助力宣传推广文化旅游活动。 报道/越强 庆龙 译/月明
以50多年从事木业的经验,河内市石室县友朋乡莲村67岁的潘乐雄艺人费时5年成功制作1:1000的友朋祠亭红木模型。 莲村以木业闻名遐迩,出产质量卓越的木器畅销全国。 与木业结缘50多年,潘老决定用红木制作友朋祠亭模型,流传后世。他分享,这座祠亭已近350岁,经过起落沉浮的历史变故依然保留完整。红木是一种珍贵木材,坚实耐用,寿命长达百年之久。因此他用红木制作。 在漫长的5年内,每天他花费6-8个小时雕雕琢琢才做成60公斤重的越南最小红木祠亭模型。 潘乐雄艺人制作1:1000的友朋祠亭红木模型。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潘乐雄艺人经常来到祠亭观察每一细节,为模型制作服务。 每一道工序都纯手工制作。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每个细节都模仿到位。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潘乐雄艺人精心制作每一工序。本报记者 庆龙 摄 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的祠亭模型。本报记者 庆龙 摄 祠亭周围的墙壁等细节都模仿相当到位。本报记者 庆龙 摄 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的祠亭门。本报记者 庆龙 摄 祠亭的鼓面也要用真皮。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亭檐上雕刻的精致花纹。本报记者 功达 摄 祠亭里的木柱等细节都模仿到位。本报记者 庆龙 摄 亭檐上雕刻的龙形花纹。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潘乐雄艺人制作别具一格的祠亭模型。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潘乐雄艺人费时5年成功制作的友朋祠亭红木模型。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村民经常来潘乐雄艺人之家观赏祠亭模型。本报记者 庆龙 摄 游客对越南最小红木祠亭模型颇感兴趣。本报记者 庆龙 摄 关于制作过程中的困难,潘老透露,他的做法与众不同,事前没有画出设计图,而做到哪儿设计到那。为了制成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的模型要仔细测量每个细节、每个亭檐花纹、每块砖瓦。祠亭的鼓面也要用真皮,各种纹饰也朱漆贴金。 他的愿望是保留家乡古老祠亭建筑之美,让子孙后代了解和珍惜传统文化特色,并助力宣传推广文化旅游活动。 报道/越强 庆龙 译/月明
更多>> “祖国风头浪尖上的黄沙与长沙”展20/04/2025艺术自3月17日至18日,海军第四区司令部与海军博物馆、四号国家档案中心及河内摄影俱乐部联合举行“祖国风头浪尖上的黄沙与长沙”暨“英雄的越南人民海军-70年捍卫海洋岛屿主权的历程”的资料图片展。此次活动是纪念长沙群岛解放50周年(1975.4.29~2025.4.29)和越南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1955.5.7~2025.5.7)的系列活动之一。 陈世峰摄影师的“五十年花季”图片展19/04/2025艺术翠红教师的荷花画29/03/2025艺术阮红娥摄影师镜头中的“㗰剧色彩”展16/02/2025艺术现代越南书法艺术28/01/2025艺术荷花画系列04/11/2024艺术陶质海龟装置艺术21/10/2024艺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