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平安长沙 29/10/2014 编者按:1988年,首次远赴长沙群岛作业的本报记者是黎馥和阮荣光两人。至今,已有很多本报记者走访了处于风口浪尖的这块神圣土地,每一次他们都有新的感受,获得新的故事和生动的新形象。年轻记者草薇也不例外。2013年,她投身报业后第一次“远征”是赴长沙群岛,感觉这里像越南其他乡村一样温馨宁静。 长沙群岛生存岛(1988年)。本报记者 荣光 摄 1988年在长沙群岛生存岛主权碑旁。本报记者 荣光 摄 长沙群岛姑林岛战士们(1998年)。本报记者 荣光 摄 1988年在长沙的黎馥和阮荣光记者(左)。图/资料 如果没有海浪时而低沉时而呼啸的声音,在长沙的5天我们会以为正在陆地某个地方。因为,像祖国任何地方一样,长沙的物质基础良好、配套设施齐全,居民热情好客,充满人情味。 也许,我们是为数不多有幸留在长沙最久的“客人”:5天4夜。因而有机会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亲手触摸大长沙岛居民的生活。 1. 傍晚,我们的船只停靠大长沙群岛。太阳徐徐下海,夏日的闷热被一阵阵凉风代替了,驱散了我们两天海上航程的所有疲劳。 我们抵达大长沙岛的这一天,正当该岛与陆地电视连线直播的日子。现代化音响和照明系统的华丽壮观舞台,真令我们惊讶。在高压路灯照射下,大长沙岛流光溢彩。说今天大长沙像海上城市一样绚丽多姿,一点也不过份。 陆地与海岛之间的文艺交流。本报记者 越强 摄 生存岛县居民区。陈明玉 摄 大长沙岛上的太阳能系统。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双子西岛上的风电系统。陈明玉 摄 1988年和2013年阮荣光和越强记者拍摄的大长沙岛气象海文站。 同我们一起走在通往居民区路两旁的高压灯光下,长沙岛副军事指挥官、负责后勤的丁仲深少校表示,凭借风电和太阳能系统,目前岛上的电能足以保证24小时用电。如果风力像上半年一样相对稳定的话,全岛居民也能24小时用电。 大长沙用上清洁能源,面目焕然一新。我们走访一些家庭,几乎家家有冰箱、电视、电脑等,就像在陆地一样。看到我们,岛上两名小公民郑西和红香拉着我的手带到他们家看亲人从陆地寄来的动画片光盘。 大长沙岛上的英雄烈士纪念碑。陈明玉 摄 大长沙岛上的胡志明主席纪念馆。陈明玉 摄 在大长沙岛保养电力系统。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生存岛上居民。陈明玉 摄 « 长沙群岛由100多座大小岛屿、暗礁、珊瑚礁组成,被16万至18万平方公里的汪洋大海所围绕。 八月革命前,长沙是巴地省的一个行政单位。1933年12月21日,南圻总督Jean-Félix Krautheimer签署了将长沙群岛划归巴地省的4762/CP 议定。西贡政府时期属福绥省。 1975年全国统一后,1982年12月9日长沙县正式成立,属同奈省。1982年12月28日,第7届国会决定将长沙县划归富庆省。1989年7月1日,富庆省分为富安和庆和两省。从此,长沙岛县属庆和省。 (来源:庆和省电子信息门户网站) » 晚上,我们住宿在装有空调、电视和热水器的首都宾馆。我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后,舒舒服服地躺在柔软的床垫上,不敢相信这是在距离陆地250海里的遥远海岛上。 2. 大长沙岛上的第二天。清晨5点。如果在陆地,人们仍然沉睡在被窝里,而在这里大家都已起床,做早操,准备投入新一天的工作。天亮,全岛犹如披上金黄色外衣,使中心会议厅顶上越南最大的310平米瓷质国旗更加鲜艳。从这里放眼眺望,映入眼帘的是茫茫大海,辽阔的原野,风电塔和太阳能电池系统,大长沙寺,居民区和四通八达的混凝土路。 我借搭一辆货车去居民区,一路上看到人们在相邀上寺礼佛。大长沙寺庄严屹立,有人比喻是海岛上的“心碑”。这表明,越南人十分重视信仰,即便在遥远的地方宗教信仰生活仍得到关注。 3. 第三天清晨5点。当我还沉浸梦乡里,小郑西就来拉我起床,跟他去学校看他上暑期辅导第一课。 说起岛上的孩子们,对他们而言,陆地客人是他们热切盼望的珍贵礼物。因为他们喜欢讲述自己的故事,更希望能听到陆地的故事。短短的几天时间他们总是缠住我们。 我跟小郑西来到学校。这是一栋宽敞二层楼的“长沙镇小学”掩映在滨玉蕊树和银毛树下。虽然没有红色横幅,没有校鼓声,但每天都响起孩子们的清脆欢笑声和朗朗读书声。 在正课之外,学校唯一的女教师兼校长裴氏绒老师还教给孩子们关于海岛、胡伯伯、亲爱长沙群岛的诗歌等。 下午放学后,小孩们回家,骑自行车走遍各处,一片热闹、温馨的气氛。 裴氏绒老师上语文课《海岛童谣》,给学生培育海岛情。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每年有很多医疗卫生工作组来到长沙群岛给岛上军民看病。本报记者 越强 摄 长沙群岛石西岛上的基站收发信号台。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为岛上居民服务的因特网系统。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4. 大长沙岛的第四天。由于不适应恶劣气候,我生了病。我到卫生站看病。站长黎明风医生给我安排一间单独的病房要我留站观察。 虽是遥远岛上的卫生站,但主要医疗设备齐全:X光机、验血机、流动减压室等。特别是,胡志明市175军医院给该站装备了远距医疗系统 (Telecom Medicin)。陆地医生通过连线互动指导岛上医生成功地施行了许多复杂手术,不用送到陆地。 5. 在岛上4天已经过去了。按计划,第五天中午我们返回陆地。大长沙岛寺住持释觉义长老托请一些岛民到寺做一顿分手素宴。我在长老的小厨房里同大家一起做饭。大家欢声笑语、谈笑风生,气氛温馨,像一个大家庭聚会。大家都快乐幸福,但因为即将同亲人分手而热泪盈盈。 为捍卫长沙群岛领土主权而牺牲的英雄烈士悼念仪式。陈明玉 摄 长沙战士们执行任务。本报记者 黄河 摄 大长沙岛战士们在码头与访岛军属团告别。本报记者 黄河 摄 再见吧!黄沙;再见吧!亲爱祖国风口浪尖的神圣土地。我们返回陆地,对长沙的美好未来满怀信心,因为这里的人们精力充沛、意志坚定,并肩合力建设一个平安而繁荣的长沙。 «长沙岛县一直得到党、国家、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关心、大力支持和投资。长沙群岛的双子西、生存、大长沙等岛上的物质基础已经同步建设,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长沙将强劲发展,建成安居乐业的坚固堡垒。» (长沙镇人民委员会主席范文献大校) 文/草薇 图/越南画报 文/草薇 图/越南画报
特别报道 平安长沙 29/10/2014 编者按:1988年,首次远赴长沙群岛作业的本报记者是黎馥和阮荣光两人。至今,已有很多本报记者走访了处于风口浪尖的这块神圣土地,每一次他们都有新的感受,获得新的故事和生动的新形象。年轻记者草薇也不例外。2013年,她投身报业后第一次“远征”是赴长沙群岛,感觉这里像越南其他乡村一样温馨宁静。 长沙群岛生存岛(1988年)。本报记者 荣光 摄 1988年在长沙群岛生存岛主权碑旁。本报记者 荣光 摄 长沙群岛姑林岛战士们(1998年)。本报记者 荣光 摄 1988年在长沙的黎馥和阮荣光记者(左)。图/资料 如果没有海浪时而低沉时而呼啸的声音,在长沙的5天我们会以为正在陆地某个地方。因为,像祖国任何地方一样,长沙的物质基础良好、配套设施齐全,居民热情好客,充满人情味。 也许,我们是为数不多有幸留在长沙最久的“客人”:5天4夜。因而有机会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亲手触摸大长沙岛居民的生活。 1. 傍晚,我们的船只停靠大长沙群岛。太阳徐徐下海,夏日的闷热被一阵阵凉风代替了,驱散了我们两天海上航程的所有疲劳。 我们抵达大长沙岛的这一天,正当该岛与陆地电视连线直播的日子。现代化音响和照明系统的华丽壮观舞台,真令我们惊讶。在高压路灯照射下,大长沙岛流光溢彩。说今天大长沙像海上城市一样绚丽多姿,一点也不过份。 陆地与海岛之间的文艺交流。本报记者 越强 摄 生存岛县居民区。陈明玉 摄 大长沙岛上的太阳能系统。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双子西岛上的风电系统。陈明玉 摄 1988年和2013年阮荣光和越强记者拍摄的大长沙岛气象海文站。 同我们一起走在通往居民区路两旁的高压灯光下,长沙岛副军事指挥官、负责后勤的丁仲深少校表示,凭借风电和太阳能系统,目前岛上的电能足以保证24小时用电。如果风力像上半年一样相对稳定的话,全岛居民也能24小时用电。 大长沙用上清洁能源,面目焕然一新。我们走访一些家庭,几乎家家有冰箱、电视、电脑等,就像在陆地一样。看到我们,岛上两名小公民郑西和红香拉着我的手带到他们家看亲人从陆地寄来的动画片光盘。 大长沙岛上的英雄烈士纪念碑。陈明玉 摄 大长沙岛上的胡志明主席纪念馆。陈明玉 摄 在大长沙岛保养电力系统。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生存岛上居民。陈明玉 摄 « 长沙群岛由100多座大小岛屿、暗礁、珊瑚礁组成,被16万至18万平方公里的汪洋大海所围绕。 八月革命前,长沙是巴地省的一个行政单位。1933年12月21日,南圻总督Jean-Félix Krautheimer签署了将长沙群岛划归巴地省的4762/CP 议定。西贡政府时期属福绥省。 1975年全国统一后,1982年12月9日长沙县正式成立,属同奈省。1982年12月28日,第7届国会决定将长沙县划归富庆省。1989年7月1日,富庆省分为富安和庆和两省。从此,长沙岛县属庆和省。 (来源:庆和省电子信息门户网站) » 晚上,我们住宿在装有空调、电视和热水器的首都宾馆。我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后,舒舒服服地躺在柔软的床垫上,不敢相信这是在距离陆地250海里的遥远海岛上。 2. 大长沙岛上的第二天。清晨5点。如果在陆地,人们仍然沉睡在被窝里,而在这里大家都已起床,做早操,准备投入新一天的工作。天亮,全岛犹如披上金黄色外衣,使中心会议厅顶上越南最大的310平米瓷质国旗更加鲜艳。从这里放眼眺望,映入眼帘的是茫茫大海,辽阔的原野,风电塔和太阳能电池系统,大长沙寺,居民区和四通八达的混凝土路。 我借搭一辆货车去居民区,一路上看到人们在相邀上寺礼佛。大长沙寺庄严屹立,有人比喻是海岛上的“心碑”。这表明,越南人十分重视信仰,即便在遥远的地方宗教信仰生活仍得到关注。 3. 第三天清晨5点。当我还沉浸梦乡里,小郑西就来拉我起床,跟他去学校看他上暑期辅导第一课。 说起岛上的孩子们,对他们而言,陆地客人是他们热切盼望的珍贵礼物。因为他们喜欢讲述自己的故事,更希望能听到陆地的故事。短短的几天时间他们总是缠住我们。 我跟小郑西来到学校。这是一栋宽敞二层楼的“长沙镇小学”掩映在滨玉蕊树和银毛树下。虽然没有红色横幅,没有校鼓声,但每天都响起孩子们的清脆欢笑声和朗朗读书声。 在正课之外,学校唯一的女教师兼校长裴氏绒老师还教给孩子们关于海岛、胡伯伯、亲爱长沙群岛的诗歌等。 下午放学后,小孩们回家,骑自行车走遍各处,一片热闹、温馨的气氛。 裴氏绒老师上语文课《海岛童谣》,给学生培育海岛情。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每年有很多医疗卫生工作组来到长沙群岛给岛上军民看病。本报记者 越强 摄 长沙群岛石西岛上的基站收发信号台。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为岛上居民服务的因特网系统。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4. 大长沙岛的第四天。由于不适应恶劣气候,我生了病。我到卫生站看病。站长黎明风医生给我安排一间单独的病房要我留站观察。 虽是遥远岛上的卫生站,但主要医疗设备齐全:X光机、验血机、流动减压室等。特别是,胡志明市175军医院给该站装备了远距医疗系统 (Telecom Medicin)。陆地医生通过连线互动指导岛上医生成功地施行了许多复杂手术,不用送到陆地。 5. 在岛上4天已经过去了。按计划,第五天中午我们返回陆地。大长沙岛寺住持释觉义长老托请一些岛民到寺做一顿分手素宴。我在长老的小厨房里同大家一起做饭。大家欢声笑语、谈笑风生,气氛温馨,像一个大家庭聚会。大家都快乐幸福,但因为即将同亲人分手而热泪盈盈。 为捍卫长沙群岛领土主权而牺牲的英雄烈士悼念仪式。陈明玉 摄 长沙战士们执行任务。本报记者 黄河 摄 大长沙岛战士们在码头与访岛军属团告别。本报记者 黄河 摄 再见吧!黄沙;再见吧!亲爱祖国风口浪尖的神圣土地。我们返回陆地,对长沙的美好未来满怀信心,因为这里的人们精力充沛、意志坚定,并肩合力建设一个平安而繁荣的长沙。 «长沙岛县一直得到党、国家、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关心、大力支持和投资。长沙群岛的双子西、生存、大长沙等岛上的物质基础已经同步建设,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长沙将强劲发展,建成安居乐业的坚固堡垒。» (长沙镇人民委员会主席范文献大校) 文/草薇 图/越南画报 文/草薇 图/越南画报
编者按:1988年,首次远赴长沙群岛作业的本报记者是黎馥和阮荣光两人。至今,已有很多本报记者走访了处于风口浪尖的这块神圣土地,每一次他们都有新的感受,获得新的故事和生动的新形象。年轻记者草薇也不例外。2013年,她投身报业后第一次“远征”是赴长沙群岛,感觉这里像越南其他乡村一样温馨宁静。 长沙群岛生存岛(1988年)。本报记者 荣光 摄 1988年在长沙群岛生存岛主权碑旁。本报记者 荣光 摄 长沙群岛姑林岛战士们(1998年)。本报记者 荣光 摄 1988年在长沙的黎馥和阮荣光记者(左)。图/资料 如果没有海浪时而低沉时而呼啸的声音,在长沙的5天我们会以为正在陆地某个地方。因为,像祖国任何地方一样,长沙的物质基础良好、配套设施齐全,居民热情好客,充满人情味。 也许,我们是为数不多有幸留在长沙最久的“客人”:5天4夜。因而有机会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亲手触摸大长沙岛居民的生活。 1. 傍晚,我们的船只停靠大长沙群岛。太阳徐徐下海,夏日的闷热被一阵阵凉风代替了,驱散了我们两天海上航程的所有疲劳。 我们抵达大长沙岛的这一天,正当该岛与陆地电视连线直播的日子。现代化音响和照明系统的华丽壮观舞台,真令我们惊讶。在高压路灯照射下,大长沙岛流光溢彩。说今天大长沙像海上城市一样绚丽多姿,一点也不过份。 陆地与海岛之间的文艺交流。本报记者 越强 摄 生存岛县居民区。陈明玉 摄 大长沙岛上的太阳能系统。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双子西岛上的风电系统。陈明玉 摄 1988年和2013年阮荣光和越强记者拍摄的大长沙岛气象海文站。 同我们一起走在通往居民区路两旁的高压灯光下,长沙岛副军事指挥官、负责后勤的丁仲深少校表示,凭借风电和太阳能系统,目前岛上的电能足以保证24小时用电。如果风力像上半年一样相对稳定的话,全岛居民也能24小时用电。 大长沙用上清洁能源,面目焕然一新。我们走访一些家庭,几乎家家有冰箱、电视、电脑等,就像在陆地一样。看到我们,岛上两名小公民郑西和红香拉着我的手带到他们家看亲人从陆地寄来的动画片光盘。 大长沙岛上的英雄烈士纪念碑。陈明玉 摄 大长沙岛上的胡志明主席纪念馆。陈明玉 摄 在大长沙岛保养电力系统。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生存岛上居民。陈明玉 摄 « 长沙群岛由100多座大小岛屿、暗礁、珊瑚礁组成,被16万至18万平方公里的汪洋大海所围绕。 八月革命前,长沙是巴地省的一个行政单位。1933年12月21日,南圻总督Jean-Félix Krautheimer签署了将长沙群岛划归巴地省的4762/CP 议定。西贡政府时期属福绥省。 1975年全国统一后,1982年12月9日长沙县正式成立,属同奈省。1982年12月28日,第7届国会决定将长沙县划归富庆省。1989年7月1日,富庆省分为富安和庆和两省。从此,长沙岛县属庆和省。 (来源:庆和省电子信息门户网站) » 晚上,我们住宿在装有空调、电视和热水器的首都宾馆。我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后,舒舒服服地躺在柔软的床垫上,不敢相信这是在距离陆地250海里的遥远海岛上。 2. 大长沙岛上的第二天。清晨5点。如果在陆地,人们仍然沉睡在被窝里,而在这里大家都已起床,做早操,准备投入新一天的工作。天亮,全岛犹如披上金黄色外衣,使中心会议厅顶上越南最大的310平米瓷质国旗更加鲜艳。从这里放眼眺望,映入眼帘的是茫茫大海,辽阔的原野,风电塔和太阳能电池系统,大长沙寺,居民区和四通八达的混凝土路。 我借搭一辆货车去居民区,一路上看到人们在相邀上寺礼佛。大长沙寺庄严屹立,有人比喻是海岛上的“心碑”。这表明,越南人十分重视信仰,即便在遥远的地方宗教信仰生活仍得到关注。 3. 第三天清晨5点。当我还沉浸梦乡里,小郑西就来拉我起床,跟他去学校看他上暑期辅导第一课。 说起岛上的孩子们,对他们而言,陆地客人是他们热切盼望的珍贵礼物。因为他们喜欢讲述自己的故事,更希望能听到陆地的故事。短短的几天时间他们总是缠住我们。 我跟小郑西来到学校。这是一栋宽敞二层楼的“长沙镇小学”掩映在滨玉蕊树和银毛树下。虽然没有红色横幅,没有校鼓声,但每天都响起孩子们的清脆欢笑声和朗朗读书声。 在正课之外,学校唯一的女教师兼校长裴氏绒老师还教给孩子们关于海岛、胡伯伯、亲爱长沙群岛的诗歌等。 下午放学后,小孩们回家,骑自行车走遍各处,一片热闹、温馨的气氛。 裴氏绒老师上语文课《海岛童谣》,给学生培育海岛情。本报记者 越强 摄 每年有很多医疗卫生工作组来到长沙群岛给岛上军民看病。本报记者 越强 摄 长沙群岛石西岛上的基站收发信号台。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为岛上居民服务的因特网系统。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4. 大长沙岛的第四天。由于不适应恶劣气候,我生了病。我到卫生站看病。站长黎明风医生给我安排一间单独的病房要我留站观察。 虽是遥远岛上的卫生站,但主要医疗设备齐全:X光机、验血机、流动减压室等。特别是,胡志明市175军医院给该站装备了远距医疗系统 (Telecom Medicin)。陆地医生通过连线互动指导岛上医生成功地施行了许多复杂手术,不用送到陆地。 5. 在岛上4天已经过去了。按计划,第五天中午我们返回陆地。大长沙岛寺住持释觉义长老托请一些岛民到寺做一顿分手素宴。我在长老的小厨房里同大家一起做饭。大家欢声笑语、谈笑风生,气氛温馨,像一个大家庭聚会。大家都快乐幸福,但因为即将同亲人分手而热泪盈盈。 为捍卫长沙群岛领土主权而牺牲的英雄烈士悼念仪式。陈明玉 摄 长沙战士们执行任务。本报记者 黄河 摄 大长沙岛战士们在码头与访岛军属团告别。本报记者 黄河 摄 再见吧!黄沙;再见吧!亲爱祖国风口浪尖的神圣土地。我们返回陆地,对长沙的美好未来满怀信心,因为这里的人们精力充沛、意志坚定,并肩合力建设一个平安而繁荣的长沙。 «长沙岛县一直得到党、国家、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关心、大力支持和投资。长沙群岛的双子西、生存、大长沙等岛上的物质基础已经同步建设,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长沙将强劲发展,建成安居乐业的坚固堡垒。» (长沙镇人民委员会主席范文献大校) 文/草薇 图/越南画报
更多>> 岘港与广南合并:蓄势待发 扬帆远航25/06/2025特别报道为了拓展增长空间、重构发展格局,将原有历史渊源的岘港与广南两地合并,从而把新岘港市建成越南的经济增长极并跻身国家乃至亚太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列。这一举措正是中央“撤销县级行政区,合并省级单位”政策的具体体现,是面向国家百年发展战略的重要体制突破。 随风漂荡的西南部水上集市01/06/2025特别报道交通基础设施——胡志明市迈入民族奋发图强新纪元的“助推器”04/05/2025特别报道关爱残疾人健康 不让任何人掉队11/04/2025特别报道胡志明市西贡河滨绿色都市带25/03/2025特别报道北部手工艺村:从传统走向现代13/03/2025特别报道越南——街头美食天堂25/01/2025特别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