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西原木雕: 从山林走出的一尊尊 “史诗”

西原地区不仅著名于锣钲文化和火塘旁口传的史诗,还有堪称西原人和山林化身的粗糙逼真的木雕像而广为人知。
民间木雕是西原少数民族悠久的艺术类型。艺人们以灵巧的双手和创造性思维,给来自山林的木头注入灵魂,成为这块神圣土地充满诗歌色彩的独特文化和打着信仰烙印的艺术作品。

民间木雕艺术是西原居民精神生活中“万物有灵”哲理的基本“关键词”,源于摆在墓屋的木雕——从前人们作为每年最大礼仪之一的弃墓礼的装饰品。

同西原庞大而独特的史诗宝库一样,民间木雕也千姿百态,却很平易近人。几乎所有木雕都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从劳动生产到社区生活的日常形象,可谓宽阔“非物质”文化空间中极为“物质”的体现。


“对每个越南人来说,母子之情是最神圣最崇高的。母爱是无限的,我雕刻这尊木像是为了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同时献给越南国内外无数的母亲”,德农省咔萨艺人说。



这些木材是艺人们制成生动逼真的木雕像的原料。本报记者 功达 摄

西原木雕艺术主要使用斧子、凿子等简陋工具。  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今日西原木雕艺术已经改进,精巧度有所提高。 本报记者 庆龙 摄

在艺人们双手的灵巧下….。本报记者 黎明 摄

……木雕像慢慢成形。本报记者 黎明 摄

武文德艺人专心一意地创作。本报记者 功达 摄

艺人聚精会神地完成作品。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咔萨艺人的《母子情》。本报记者 功达 摄

邦美蜀市伊泰埃班艺人专心完成《巫师》。本报记者 庆龙 摄

那是一尊尊生动传神的木雕,如舂米、织布的女人;打猎、种地的男人;在热火朝天的节日中喜气洋洋地演奏乐器、唱歌跳舞、共饮同心酒的村民等等。

艺人们根据自己的灵感和构思创作,不受任何俗套约束。在当地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人们尽可能发挥创造性,制作出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木雕像,富有各自的烙印。

艺人们根据所在的地方和种族而采取不同的木雕主题。有的偏于鸟兽和大自然,有的倾向家庭婚姻、父子、夫妻感情,也有的喜欢传宗接代的题材,如老人和小孩、先辈和后辈。

更有不少艺人着眼于妇女形象,他们认为,妇女在生活当中起着核心作用,是繁殖后代,传宗接代的重要人物。



德农省依恩巴家艺人的《小熊采竹笋》荣获2017年德乐省西原民间木雕像比赛一等奖。本报记者 黎明 摄

邦美蜀市伊泰埃班艺人的《巫师》荣获2017年德乐省西原民间木雕像比赛一等奖。本报记者 庆龙 摄

德乐省张德光艺术的《丁能旋律》。本报记者 功达 摄

西原木雕像的精美。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木雕像尽显西原人的繁殖文化。本报记者 功达 摄

邦美蜀科旦旅游村木像园里的雕像群。本报记者 功达 摄

西原地标性长屋的装饰木雕像。本报记者 功达 摄

由于使用简陋的工具,木雕像都留下斧子、柴刀和凿子的粗糙痕迹、朴实无华。它们坚强地伫立于大地,春夏秋冬,虔诚地接受烈日狂风的洗礼,尽显西原人的强悍性格。


西原人认为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回到山林怀抱,回到原来出生的地方。当亲人离世时,人们用木雕人像、兽像或生活用品陪伴亡人 。


报道/黎明  功达   庆龙

报道/黎明 功达 庆龙

八场村之龙印

八场村之龙印

河内嘉林县八场陶艺村艺人们以刚从法国成功回归越南的“皇帝之宝”—金印为创作灵感,精心制作了独特的龙印,满足人民在甲辰龙年的需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