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化——龙之乡
传说中的神异生物,东方人将其推崇为王权、力量与权威的象征,常与帝王形象息息相关。阮朝时期,在能工巧匠的妙手下,加之皇家文化体制的影响和当时开放的美术思潮,龙的形象在主题、材质和表现形式上达到了空前的丰富。因此,阮朝的京城——顺化故都,也被誉为“龙之乡”。
在越南文化中,龙是神圣而不存在的生物,位居四灵(龙、麟、龟、凤)之首。龙本身汇集了九种真实动物最美好的特征:蛇身、鲤鱼鳞、骆驼头、鹿角、虎足、鹰爪、牛耳、狮鼻鬃、公鸡尾。
越南的龙形象出现甚早,最广为人知的是雄王时代讲述了越南人起源的“龙子仙孙”传说。在越南的各个封建朝代,龙的形象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宫廷建筑和美术装饰中。
在越南,早期,当宫廷美术装饰的规制还颇为严格时,龙的形象仅用于皇宫,因此主要出现在宫殿、陵寝等宫廷建筑中,或在御用品上,如龙椅、印玺、圣旨、服饰、鞋帽、杯盏等。
之后,龙不仅象征着天子的威权,还寓意着神圣、庇佑、繁荣、吉祥、风调雨顺等,故逐渐走向民间并现身寺庙、祠堂、民居,甚至百姓的墓地。然而,龙形象的民间化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规范,以免冒犯和庸俗化这一原本属于皇家特权的灵物形象。
据研究者称,宫廷龙和民间龙有所不同。象征皇帝的龙身应有81片阳鳞、36片阴鳞,身躯9段,足有5爪。而民间龙的足通常仅有3或4爪;或者龙被演化变成蟒龙、蛟龙、龙马、无角龙、鲤鱼化龙、菊花化龙、竹化龙等形态。
在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龙继承了之前各朝代龙的特点,但形态和神气更显飘逸、雄健和威风。
阮朝的龙有许多独特的形态,如:双龙戏珠、双龙朝阳、龙戏水、回龙、圆龙、龙追、龙凤、龙麟、龙寿、龙云庆会、竹化龙、菊化龙等。材质也极其丰富,龙现身于金、银、铜、石、灰泥、木、布、骨、象牙、陶瓷等。手法也千变万化:铜铸、石雕、灰泥塑、木雕、贝壳镶嵌、布上刺绣、纸上绘画、陶瓷等。
可以列举一些阮朝美术中典型而独特的龙纹装饰。例如,紫禁城建忠楼两侧的八角亭,所有位于屋顶边缘的龙都面朝外,而不是常见的“回龙”,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例外。同庆陵凝禧殿两端山墙处,龙以“虎符”的形态装饰,正面龙口衔“寿”字或圆环。在隆安殿,支撑屋顶的整个梁架均由整块木材制成,并以极其精湛的技艺镂空雕刻了各种龙纹。这些木雕被视为越南传统木雕艺术的杰作。
可以列举一些阮朝美术中典型而独特的龙纹装饰。例如,紫禁城建忠楼两侧的八角亭,所有位于屋顶边缘的龙都面朝外,而不是常见的“回龙”,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例外。同庆陵凝禧殿两端山墙处,龙以“虎符”的形态装饰,正面龙口衔“寿”字或圆环。在隆安殿,支撑屋顶的整个梁架均由整块木材制成,并以极其精湛的技艺镂空雕刻了各种龙纹。这些木雕被视为越南传统木雕艺术的杰作。 到了启定帝年间(1916-1925年在位),龙纹装饰艺术通过“瓷片镶嵌”技法(又称马赛克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顺化工匠的巧夺天工之下,除了用灰泥塑造的极其精致的龙雕像、浮雕外,还有利用瓷片镶嵌技术制作的色彩绚丽、光彩夺目的佳作,如启定陵天定宫中巨大的宝盖和柱子、天定宫天花板上的“九龙隐云”壁画。
直到今日,历经世事变迁,阮朝龙的形象仍然生动地现身各种美术形式的丰富遗产宝库中,足以将顺化称为龙之乡,是名扬千古的神京之地。
- 文图/越南画报 清和 译/武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