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打造迈向出口的茶叶生产链

河内打造迈向出口的茶叶生产链

在建国与发展的80年征程中,河内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从自给自足转向商品化生产,应用高新技术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作为河内传统经济作物的茶叶也不例外,目前正按照产业链模式组织生产,面向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巴寨是河内市最大的茶叶种植区,面积超过470公顷。
河内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厅的农业干部在巴寨茶山现场指导茶农茶芽采摘技术。

告别了以往零散、小规模的生产模式,近年来,河内已形成多个规划明确的集中茶区,从茶树品种、技术流程到安全农资的使用都实行严格管理。通过农业合作社,河内市组织起了集种植、采摘、初加工、深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闭环式茶叶生产链。整个流程受到严格监控,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高标准。同时,产地溯源和种植区代码发放工作也在同步推进,为河内茶业进入潜在出口市场奠定了基础。

在中野乡的福春、都良两村,数百公顷茶树按照安全、高效的方向种植。据北山农林合作社主任陶氏贵介绍,通过改进的技术规程,每公顷茶园年产量可达约5吨鲜茶,相当于1吨干茶。由于实行专业化初加工和包装,产品拥有清晰的包装、标签和溯源码,并获得了“一乡一品”四星级产品认证,因此售价稳定、销路畅通,茶农每公顷年收入可达2.5亿至3亿盾。

绥海乡巴寨村茶农以传统方法炒茶。
河内市的一些合作社和企业着力打造茶叶品牌,大力推进贸易促进,为茶农带来了高收入。

首都最大的茶区坐落在绥海乡巴寨村,面积逾470公顷,茶树在气候凉爽、土壤适宜的山坡地上茁壮成长。巴寨茶品质卓越,香气自然、滋味醇厚,被誉为“河内第一名茶”。当地居民武氏心表示:“在河内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引进新品种,改造老茶园,并按照越南良好农业规范(VietGAP)流程生产,因此产量、质量和价值均显著提升”。

据河内市农业与环境厅副厅长谢文祥介绍,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超过2000公顷,其中356公顷已应用高新技术,占比约10.2%。北山、龙富、巴寨等著名茶区不仅在照料和采摘环节实现了机械化,还投资了现代化加工系统,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并符合国际标准。借此,这些茶区的产品已进入俄罗斯、中国台湾、中东等严格市场,标志着首都农产品“走向世界”的新一步。

近年来,河内已形成多个规划明确的集中茶区,从茶树品种、技术流程到安全农资的使用都实行严格管理。
一阳生人参有限公司经理范氏李女士(左一)带领河内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厅干部代表团在中野乡考察金花茶苗圃。

在生产组织的同时,河内也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例如“巴寨安全茶”已获得商标保护,贴有溯源二维码,并附有质量认证标签。该产品目前达到“一乡一品”三星级标准,现身多家安全食品连锁店和农产品专卖店,为茶农带来每公顷约3亿盾的稳定收入。此外,河内茶叶产品也正逐步亮相电商平台,参加东盟、东亚、欧洲等地区的农产品展会,从而提升国际市场的地位与知名度。


河内构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不仅有助于控制质量、降低中间成本,还能为茶农创造稳定的销路,减少风险。这一做法有效提升了农业产品价值,同时彰显了河内在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可持续化和全球竞争力转型中的引领作用。

文图/越南画报 黄河   译/嘉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