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筹——越南人的“室内乐”遗产
越南歌筹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年来,从濒临没落到克服种种困难,肯定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这种特殊的传统艺术得以复兴,甚至吸引了年轻人的特别关注,歌筹俱乐部的数量与日俱增。
“博学”的艺术形式
歌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在越南音乐宝库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与越南人的节庆、习俗、信仰、文学、音乐、思想和人生观息息相关。
至今,无人知晓歌筹何时问世,只知道十五世纪开始兴起。过去,歌筹是以歌唱为业的艺人组成的“教坊”的专属演唱形式,常在祠亭、寺庙、业祖祠堂、府邸和唱馆等场所演出,不仅为乡村社区和知识界的文化生活做出贡献,还有助于封建国家的外交礼仪活动。
歌筹的演唱方式丰富多样,歌曲主要取材于越南民族典型诗文,最流行的是“说唱”——富有文学性的自由潇洒的韵文。歌词含蓄,意味深长,诗意盎然,感情深厚,内容包罗万象,从浪漫抒情到史诗、哲理、教化等。因此,从作词者、桃娘、琴生到欣赏者往往都是文人墨客、知识分子和诗文、音乐人才。
歌筹又称桃娘曲,是一种“室内乐”的艺术形式,诗歌音乐,甚至舞蹈戏剧相互交融。
歌筹的灵魂是桃娘,声貌兼备,受过正规训练,边唱边敲檀板,唱技娴熟,吐词清晰,腔调圆润。其次是男性乐师,俗称“琴生”,以三弦琴伴奏,琴声伴随桃娘的歌声,跌宕起伏,快慢有致,忽而悠扬忽而清脆。听唱客俗称“官员”。鼓手由“官员们”推荐精通音律、声乐又擅长审音、把握拍子的“官员”担任,根据自己的感受击鼓,以不同节奏的鼓声表示对桃娘和琴生演奏的褒贬赏罚。借此,可以看出听唱客和演唱者的才华。
可以说,一场歌筹表演,给人以精彩优雅又豪华高贵的享受,就像日本传统艺妓和西方歌剧的表演。
虽然被视为一种“博学”艺术,对越南传统音乐有很大影响,但歌筹也曾一度濒临没落。因此,2009年,歌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在越南职能机构、国际组织,特别是歌筹艺术家和爱好者的不懈努力下,这种艺术才能逐渐强势复兴。
复兴歌筹
2020 年 2 月 23 日,谷歌将越南歌筹艺术表演空间作为插画放在谷歌涂鸦,旨在推介这种独特艺术形式。在三位歌筹艺人正襟危坐花席的图片下,谷歌说明大意:歌筹是一种传统音乐流派,曾在越南最受尊崇。最初是皇宫贵族的一种流行娱乐活动,后来逐渐传入河内市民的生活中。歌筹艺术主要靠口头传授,很难广为流传,幸好,得到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关注,这种艺术最近重新兴起。
根据近期的调查结果,目前全国多地的歌筹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呈现良好复兴势头。据研究者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约有63个歌筹俱乐部,成员约769人(包括桃娘513人,琴生和鼓手256人),活动较为频繁并传授给接班人。
此外,越南国家音乐学院还收藏了7支歌筹舞蹈、42首歌筹曲、26个关于歌筹的汉喃文本和25本关于歌筹的书籍。这是宝贵的资源,有助于职能机构和研究者对歌筹的研究、保护和弘扬。
目前歌筹艺术现身14个省市:河内、富寿、永福、北宁、海阳、兴安、海防、太平、南定、清化、义安、河静、广平和胡志明市。
首都河内被视为歌筹艺术的摇篮,才华横溢的歌筹艺术家人数位居第一。2009年,河内仅有9个歌筹俱乐部,今已增至16,其中50人有传授能力,220人能参加演出。在组织、培训和表演等方面质量也有所提高。各俱乐部已还原了30多首古歌、演唱仪式和舞蹈,创作了18首新曲,为国内外游客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各俱乐部几乎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和日期,现在场地有了,每月的表演和传授日期也安排停当。碧沟道馆、关帝庙、金银祠亭等每周都有演出,吸引大批民众和游客前来观赏。
河内若干著名的歌筹俱乐部包括:河内歌筹俱乐部(在还剑郡金银祠亭演出)、泰河歌筹俱乐部(还剑郡瑞奎路27号)、鲁溪歌筹俱乐部(东英县)、同伫歌筹俱乐部(彰美县)、义求歌筹俱乐部(怀德县)、橙村歌筹俱乐部(富川县)等。其中,泰河歌筹俱乐部是昔日升龙京都著名“教坊”之一,迄今已传承7代。自成立以来,俱乐部经常巡演并为各种文化活动献演。该俱乐部得到福特基金会和越南表演艺术局的资助,为各地30个歌筹俱乐部进行培训。来自英、法、美的老外也前来学习或了解歌筹。
历经风风雨雨,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甚至社会的偏见歧视,越南歌筹艺术逐渐度过难关,否极泰来,重新受到观众欢迎。凭借强劲的复苏势头,希望歌筹能早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除名,进一步持续发展,为国家民族音乐争光。
文/越南画报 草薇 图/功达 毕山 译/武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