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亭广场上的神圣感

巴亭广场上的神圣感

在千年文献之都的河内中心,巴亭广场是见证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的历史圣地。适值建国八十周年之际,在这历史性的秋日氛围中,人民重返这片“红色地址”,心中又一次涌起的神圣感。

从高空俯瞰巴亭广场全景。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巴亭广场是越南民主共和国(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时刻的见证之地。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在旗帜鲜花辉映的巴亭广场,我们遇见了来自河内西湖、现年96岁的老战士潘明进。今年夏天,他大部分时间卧病在床。但入秋时,他忽然觉得身体好转,趁着天气凉爽便让子孙搀扶着来到巴亭广场。虽步履蹒跚、目力昏花,但他依旧记得1945年9月2日那个神圣时刻:在巴亭广场上,胡志明主席宣读《独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那个秋天,我才16岁,随洪流般的人群涌向巴亭广场,我所站的位置离讲台很近,看得清清楚楚!清楚地看见胡伯伯宣读《独立宣言》。宣言的开篇之词:‘人人生而平等……’仿佛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他动情地回忆道。

在胡志明主席诞辰135周年前夕,巴亭广场上旗帜和鲜花绚丽多彩。本报记者 清江 摄

他的儿子潘大鸿分享说:“我父亲自从聆听胡伯伯宣读《独立宣言》的那一刻起,心跳便与革命、民族解放斗争的脉搏同频共振。他随卫国军队转战东北、西北,参加奠边府战役,并于1954年随英雄部队凯旋接管首都。我父亲体内至今仍留有炮弹碎片,每逢阴雨寒冷便隐隐作痛。但今天在这里,他仿佛又回到了16岁的样子,竟能离开轮椅独自走上十几步”。

巴亭广场的升旗仪式是越南的一项国家级礼仪,每天早上6时在胡志明主席陵前举行。本报记者 功达 摄
胡伯伯高脚屋和鱼塘遗迹区全景。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我们难忘的另一幅画面是,北宁省越立小学四年级学生叶英在进入胡志明主席陵前朗诵诗人远芳的诗句:“日日骄阳巡陵上,陵中红日放光芒,人流步步怀思念”。叶英说:“关于胡伯伯的诗歌我听过很多了,恰好学校组织了参观胡志明主席陵的活动。我暗暗许诺,要努力学习和锻炼才不负胡伯伯的心愿……‘走向光荣的舞台、与五洲强国并肩媲美’”。

主席府是越南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之一,这是胡志明主席曾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对我们来说,还有另一段特殊的记忆:十多次陪同来自胡志明市的摄影师范仲协到巴亭广场创作。他对摄影家陈蓝的名作《陵中太阳放光芒》印象深刻,并渴望自己也能拍出类似作品,放大悬挂在客厅并赠送友人。他分享道:“每次在巴亭广场拍摄升国旗仪式,伴随着《胡伯伯依然陪我们行军》的歌曲,总能让我心潮澎湃,感受到无比自豪”。目前,他正准备行囊,与我们一同飞赴河内,亲历即将到来的纪念“八月革命与九·二国庆八十周年”的盛大阅兵与游行仪式。

坐落于胡志明主席陵后方的胡志明博物馆。本报记者 功达 摄
瞻仰胡伯伯陵后,游客们参观独柱寺——这座拥有千年历史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寺庙。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文/越南画报 功达 图/功达 清江 译/明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