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剧——越南代表性传统戏剧艺术
嘲剧诞生于十世纪,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剧艺术,在越南人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流行于红河三角洲乡村的传统戏剧逐渐流传到北部山区和中北部地区。凭借独特的艺术价值,越南正在为嘲剧编制档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从祠堂嘲剧到现代舞台嘲剧
据研究文献记载,嘲剧起源于十世纪宁平省华闾京都,由丁朝皇宫著名歌女范氏珍所创。从华闾京都,嘲剧艺术在北部平原,尤其太平、海防、河南、兴安、河内等地广泛发展,逐渐流传到北部山区和中北部地区。
宁平省虽被誉为嘲剧发源地,但太平省东兴县丰州乡魁村才是嘲剧最给力的发展地,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独特曲调。魁村是十九世纪北方七大著名嘲剧地区之一,曾在皇宫表演和赴各地巡演。
据魁村传统嘲剧俱乐部主任裴文若介绍,包干制时期,经济困难,大多数人家仅能通过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听唱嘲剧,很少机会观看专业嘲剧团现场表演。因此,农闲之时,村民常在村祠堂前院中央铺席演唱,满足自己的爱好。正是这些业余演员为保护和发展传统嘲剧做出了贡献。
昔日,嘲剧常在祠堂、寺庙、权贵人家院落表演,舞台仅是铺在院子中央的席子,后面挂着一张小幕布,演员在席子上演唱,乐工坐在席子两边演奏,观众站在正面和侧面观看。
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不同,嘲剧是一种充满民族特色的戏剧,集歌舞、音乐、戏剧于一身,可独唱、二重唱或合唱。曲调适合越南人的自然嗓音和语言。一场嘲剧约两小时,要求演员在鼓、木鱼、笛子、二胡、扬琴等多种乐器的伴奏下充分体现唱歌、跳舞、演戏技能。
嘲剧的内容通常描述农民的朴素生活,歌颂人们的高贵品质,批判陋习和罪恶,反对不公,表达爱心、宽容大度。因此,欣赏嘲剧,观众不仅能享受笑口常开的轻松时刻,还能体验人情世故和发人深省。角色的演技一般都程式化,富有文学性,比如小丑虽是配角,但很重要,甚至民间有“非小丑不成嘲剧”的说法。
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嘲剧艺术表演空间也逐渐发生变化。今天,不仅在村祠堂演出,而且借助现代光线音响的支持登上了大舞台。嘲剧舞台化带动了以时事和时代生活为主题的现代嘲剧的产生和发展,更容易走近观众。2022年全国嘲剧联欢节上演的充满创意和新奇的诸多优质剧目,让观众感受到嘲剧艺术的精华。
为嘲剧入列世界文化遗产而奋斗
在多元文化融入的趋势下,致力于保护和发扬传统嘲剧是必然趋势。目前,各嘲剧院每周亮灯演出,既能向更多观众推荐这门曲艺,又表明导演和演员的培训工作也备受关注。 在魁村,每逢周末或暑假,著名艺人都给6至15岁儿童传授嘲剧基本技艺。
14岁的范氏姮表示:“我5岁就经常听到爷爷和爸爸唱嘲剧,曲调很有感染力所以爱上了。现在,我学到了多首古曲,希望我们这一代能把魁村嘲剧大力推广”。
河内舞台电影大学民族歌剧系是培养全国专业嘲剧演员和乐工的机构,春馨、国丈、清婉、嗣龙、秋玄等著名嘲剧艺术家就是从这里出师的。
河内嘲剧院艺术导演黎文俊优秀艺术家分享:“专业嘲剧演员和乐工的培训工作很重要,将帮助嘲剧剧院排出许多好戏,为观众服务”。
最近,一群热爱越南曲艺的年轻人展开了大众性“嘲剧体验”活动。他们与越南嘲剧院配合,在河内金莲祠堂举办《嘲剧鼓声》之夜。在两小时内,节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嘲剧的五类角色:旦、生、老、娒、丑;第二部分,观众尝试扮演角色;第三部分,由嘲剧艺人上演《氏敬观音传》剧目选段。
除了表演活动,他们还应用数字化刻画现代美术风格的嘲剧人物图,使嘲剧艺术更贴近现代生活。
太平省文化体育旅游厅厅长张氏红幸表示,按计划,2024年底该厅将完成《红河三角洲嘲剧艺术》档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
国家重视和人民积极参与是保护和弘扬越南著名传统嘲剧的必要条件,也是表明越南促其早日入选世遗的实际行动。
文/越南画报 银河 图/庆龙 资料 译/武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