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狮舞——谅山边疆的遗产之舞
在边境文化空间中,谅山省岱依族、侬族同胞的猫狮舞不仅是一场迎春的节庆表演,更是信仰、渴望与文化本色的象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支舞蹈如今正以生动的方式被保护与传承。
2017年,猫狮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谅山省文化遗产协会主席黄文保博士介绍,这种艺术形式与岱依、侬族社区的信仰及文化本色密切相关。猫狮的形象被视为吉祥、威武与繁荣的象征。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常邀请舞狮队前来表演,祈求驱邪避凶,迎来新年安康。
猫狮舞融合了音乐、舞蹈与美术等多种元素。鼓、锣、钹声震天,交织着刚劲与柔美的舞步。道具包括色彩鲜艳的猫狮头、猴面具、棍棒、宝剑及三叉戟。每一段表演皆寓意深远:祈福纳祥、拜祖敬宗、再现劳动生产,或是充满刺激的火圈翻腾。
面对现代生活的冲击,谅山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这一遗产。自2021年以来,已开设30余个传承班,吸引近200名学员,其中不乏青少年。各乡村学校将猫狮舞纳入课外活动,并设立面具与狮头展区,让学生更加贴近传统文化。
据谅山省文化体育旅游厅的报告,目前全省已有近百支舞狮队,约一千名成员,比2020年增加20%。红丰、安福等乡村陆续成立新的俱乐部,体现了这一文化运动的广泛传播。
不仅政府推动,民间艺人也积极投入传承。在安福乡,成立于2018年的猫狮舞队已开办课程,吸收了一批11至12岁的少年学员。这种代代相传让这一遗产不仅未被湮没,反而愈加融入社区生活。
在今日谅山的节庆盛会中,猫狮舞依然热烈上演,吸引着民众与游客。在政府、艺人及年轻一代的共同努力下,这支舞蹈不仅得以保护,更焕发光彩,成为越南民间文化坚韧不息的生动见证。
文图/越南画报 越强 译/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