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壮歌

岩石壮歌


 

十五年前,在同文乡“石神”陶迷江家中,我听他讲述了这片土地对岩石的信仰。他因能寻得优质石材的绝技而被同文的赫蒙族人誉为“石神”。由莫文忠导演的纪录片《驮隆山顶之歌》主角是以他为真实人物的,该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荣获多项大奖。

同文岩石高原上的赫蒙族人在石缝间耕作——该技艺于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报记者 通善 摄

他介绍说,同文岩石高原的赫蒙族人相信,在创世之初,大地只是一片泥泞。两位巨神——斋公和斋婆创造了岩石,使地球变得坚固而稳定。石与石摩擦生火,带来光明与温暖,熟化食物,并孕育出赫蒙族人最重要的作物——玉米。

在他的故事中,多次提及赫蒙族人为求生存而征服岩石的历程,以及祖辈传授他挑选石材的方法。他说:“这里的石头多得数不清,但并非每一块都能做成生活用具,唯有坚硬无裂、颜色纯正的沉积岩才行”。

被石墙环绕的赫蒙族房屋坐落在重重叠叠的猫耳石之间。本报记者 越强 摄
 
他说,1980年前出生的赫蒙族青年一代几乎都会雕琢岩石。年轻人将石头凿成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用作房子的柱基和门槛。年长者则能雕成石磨或装饰用的石花。 

在陶老人的指引下,我们寻访了笋岗村的储姓家庭,了解铸犁技艺。储荣肖先生家的铁匠炉常年火红。他笑着说:“我们用普通生铁,但凭着祖传技艺和黏土模具,能铸出坚固独特的犁头,劈石翻土,助人耕作”。妻儿则把犁头挑去集市卖,供赫蒙族同胞在石地上谋生。 

同文赫蒙族人常在春季开采岩石,用以砌墙并制成服务于日常劳动与生活的工具。图/本报记者

石缝开垦耕作是最艰难的技术。纪录片《驮隆山顶之歌》中的黄迷戈先生分享道:“我们赫蒙、岱依、侬族人要先用石头垒起长长的石墙围出自己的田地,然后再从别处背土来填入。石缝固土蓄水,玉米与荞麦便能茁壮生长”。

在同文,如果陶迷江被誉为“石神”,那么楼天梭被称为“火神”,以及黄米戈则是“水神”。他们都曾参加开凿那条贯穿同文岩石高原、全长185公里的“幸福之路”,并在1979年北部边境保卫战中即便失去了手脚或眼睛仍坚守阵地,守护祖国,立誓“生依石,死化石,永不朽”。

倮倮寨村的石墙。图/本报记者

2025年初,我重返同文岩石高原,得知“火神”楼青梭和“水神”王迷戈均已回归岩石。他们的坟墓亦以石筑,就立在驮隆山顶。“石神”陶迷江感叹:“赫蒙族人如此,死后化石,把土地留给玉米、李花、桃花与荞麦生长”。

同文岩石高原上的告街以其砌石墙的精湛技艺而闻名。本报记者 毕山 摄

造化似乎眷顾在同文岩石高原上求生的人们。每年3月至11月,这片干渴的岩石大地了无生机,但在春天,它又会披上油菜花、荞麦花、李花和桃花织就的童话般的美丽外衣。

游客在同文岩石高原上欣赏审马坡。本报记者 黄河 摄

 陶老人说:“大约300年前,赫蒙族人迁徙至此时,选择了桃李成林之地建村。他们仅凭玉米、亚麻、荞麦和油菜的种子成功征服了这片土地”。或许正因如此,凡有桃李花开、荞麦油菜盛放之地,便是赫蒙族人村落所在。

石墙、石刻花纹、石制工具等独特的岩石建筑,加上花季时如童话般的景致,吸引了数百万国内外游客前来探索同文岩石高原。

游客征服马鼻梁岭。本报记者 黄河 摄
同文岩石高原上的崇拉山谷——《保的故事》、《静默深谷》等多部著名电影的拍摄地。本报记者 陈孝 摄

十年来,远在胡志明市的摄影艺术家陈高宝龙每年春天都会不辞辛劳,跋涉2000多公里来到这里,住上数月,只为捕捉石上生活的美丽瞬间。“我与陇锦村的一户赫蒙族家庭同吃同住,早已成为他们的一员。他们家经营名为‘木’的民宿,其特别之处在于朴素宁静的布置以及主人真挚淳厚的情感”。

“木”民宿的墙上挂着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金黄油菜田、古老桃树的春花以及“石上人生”的面孔等,都是曾在此下榻的摄影师回来时赠予主人的。 

同文岩石高原的荞麦花季通常从每年的10月至12月开始。本报记者 毕山 摄
 

同文不仅吸引着游客和摄影界人士,更是电影美轮美奂的取景地。《保的故事》、《静默深谷》、《赤色苍穹》、《地狱村的春节》等经典电影作品,让同文石岩高原广为人知。

 

国内外的文坛也对陈水的游记《思念同文》印象深刻。同文不仅有猫耳石、墙填房、蜿蜒山路、深邃公路,还有充满高山风情的集市。陈水认为,到同文一定要赶一次集市,沉醉在口弦琴声中,坐在热气腾腾的“汤骨”锅旁,喝玉米酒,抽竹筒水烟暖暖身子。

何颂村一座古宅的石阶。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劳舍村的一家赫蒙族民宿。本报记者 阮胜 摄
在同文集市上的赫蒙族芦笙表演。本报记者 功达 摄

对年近92岁的“石神”陶迷江而言,如今看到家乡成为“东北地区的旅游之都”,他已心满意足。遥望驮隆山脉,他低吟赫蒙语谚语:“没有高过赫蒙族人膝盖的山”,以此述说同胞们征服岩石的雄心壮志。

  •                                  

    文/越南画报 通善   

    图/阮胜 黄河  通善 毕山 越强 功达 陈孝 

    译/小红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