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弓形地带之“宝物”

北山弓形地带之“宝物”

 

北山弓形地带在考古、历史、文化和地貌、地质方面的独特价值不仅被科学界视为“宝物”,也是谅山省未来全球地质公园周边旅游发展的“钥匙”。

 

北山山谷上的黎明景致。图/第六届黄金瞬间新闻摄影奖参赛者张俊英

位于北山弓形地带的谅山地质公园根据谅山省人委会第2424/QĐ号决定于2021年12月13日建立。2022年11月底,越南社会科学院下属考古学院与谅山省博物馆联合在北山县武礼乡卡下村蝙蝠洞进行发掘,公布了一个好消息:在这里发现了一副抱膝卧姿的小孩遗骨,属于北山文化。

“在发现小孩坟墓的那天晚上,当地巫师激动地握住我的手,指向森林说,发现这特殊遗骸对村民是个好兆头”,考古学院范青山博士分享。他还透露,在蝙蝠洞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带有北山文化特征烙印的600多件文物,如石器、斧头、锄头、陶瓷和墓葬痕迹等。经研究分析,确定蝙蝠洞属于北山文化(新石器时期),距今10000至7000年。 “在谅山省建档申遗全球地质公园的背景下,这资料显得更加重要”,他肯定地说。

 

2022年底,谅山省邀请越南UNESCO国家委员会和越南地质公园网络等有关机构的专家前来对名为“北山石灰岩山脉和山谷”的全球地质公园建设档案建言,并就其范围达成一致,拟定包括友垄、北山、平嘉、文关和芝陵等县,面积38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8万,占全省面积46.3%和人口的48.1%。其山脉长60公里、宽50公里、平均高度400-1200米,涵盖5个山区边境县。资源与环境部的地质矿产院前院长陈新文副教授博士透露:“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谅山省这5个县的地质与我国其他地方的大不相同”。

追溯至1980年,出席纪念大越民族英雄阮廌诞辰600周年研讨会之后,法籍历史学家Charler Faudier博士参观芝陵隘时,禁不住惊叹:“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

芝陵山脉位于北山石灰岩弓形地带。10多个世纪以来,在这片大约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发生了数百场激烈战斗:两次抗宋(981年和1077年)、两次抗元(1285年和1287年)、一次抗明(1427年)和近代的抗法抗美战争,充分体现了历史上越南先辈博大精深的用兵韬略和军事艺术,尽量利用地形优势展开伏击、突袭、追击等战术克敌制胜,彰显越南人民战争的卓越成效。

发伯山海拔1541米,被喻为谅山省“珠穆朗玛峰”。图/谅山省旅游促进中心资料

除了地形险峻,这层连叠嶂、连绵起伏的石灰岩山脉中还隐藏着距今40000 至 10000 年的大量文物。

多年来经过发掘,考古学家发现了史前人类简陋的砍伐工具、粗陶等证明曾有史前人类居住。考古学院院长阮嘉对博士指出,目前,芝陵县发现了许多不同年代的考古遗迹,如10000至8000年代的波南洞、莱达洞、蓬莫洞、波琳洞等。

在北山县弹丁琴唱天曲。图/谅山省旅游促进中心资料
目前,北山县具有天曲丁琴俱乐部大约50个。图/越通社

2022年11月,谅山省与河内国家大学和越南FNF基金会联合举行谅山地质公园建设公私合作伙伴发展国际会议。会议上,专家和学者们强调,北山石灰岩山脉的地貌、地质、历史、考古学等方面的价值完全符合UNESCO对世界地质公园提出的严格要求。为了发挥其文化价值,让本地居民能够以文化和旅游业改善生活,要求谅山省构筑长远战略。河内国家大学阮文号副教授博士表示,这里聚集岱、侬、瑶、华等族的特色文化,具有给敕节、那岩庙会、派勒节等传统节日;风思、连古等古老歌曲;舞狮、香藤舞、朝舞等,尤其是天曲--神灵的曲调。

北山县的琼山文化旅游村具有许多山里洞穴和岱族人的高脚屋,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图/谅山省旅游促进中心资料

天曲是一种民间信仰演唱,叙述人们上天祈求天爷颁赐吉祥和美好生活的旅程。天曲反映了岱、侬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活动、村寨习俗到爱情、婚丧等。研究家深入研究各种传统祭天典礼,明显看出北山岱、侬族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文化特色。

禄平县侬族的传统填墙屋。本报记者  阮胜  摄

各职能机关考察北山和友垄两县的文化活动后,认定天曲自2019年被UNESCO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5年内得到岱、侬族很好地保护和发挥,已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演绎了人类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天曲遍布越南11个省,但主要在东北各省。谅山省的天曲艺人数量最多,达500 多人。

游客探访友垄县友连乡。本报记者  功达  摄

例如北山县,从2019年至今成立了50多个俱乐部和艺术团队,以传承和弘扬天曲文化遗产价值。现在,除开北山山谷,岱、侬族村寨景观和当地美食之外,天曲表演已成为独特的旅游产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游客在友垄县安盛乡体验登山运动。图/越通社

核对UNESCO组织关于世界地质公园标准的要求,天曲在谅山省“北山石灰岩山脉和山谷”建档申遗过程中绝对是一大加分项。

芝陵隘是发生了数百场激烈战斗之地。本报记者  阮胜  摄

文/越南画报  通善  

图/阮胜  功达  通善  毕山  张俊英   越通社   资料 

设计/庄绒   译/何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