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玻利艾山上的银匠

河江省黄树皮县侬族会制作银饰品的不下千人,能雕银饰古花纹的屈指可数,而擅长制作一套12件婚礼银饰的则只剩生活在西崐岭玻利艾峰上的张清德老汉一个人了。
张老汉也记不住自己是什么时候同祖传的手艺结缘的。只知道20岁他就能娴熟地制作侬族传统银饰。也许父亲弥留之际的遗嘱是他继承祖业的动力:“银饰是侬族的灵魂,侬族的依归,如果不戴银饰,我们侬族就会忘本忘宗,所以你一定要把祖业承传下来!”

张老向我们伸出大半生雕制银饰而长着厚茧的发黑的双手,闷闷不乐地说:“可悲的是有段时间这双手竟然养活不了自己和家小啊!”那是十多年前的“新浪潮”,县里的货摊摆满了仿造的金银饰品。青年人说买一个传统银项圈要花掉相当一头水牛的钱,到集市买仿造的只花几十万盾,很划算。做针线活儿的老太太也说,成千年来先辈都用银蝶形钮扣,钉在衣服上很好看,可是太贵,现在只好用铝制的了。


 
制作前,张老用自制的杆秤过称,保证成品不差分毫。

张老在工作。

用吹管熔化银子。

 
银子被轧成纸一样薄的材料。

张老把松脂同水牛皮胶拌成热软冷硬的混合物,用作银饰模具。

黄树皮侬族人喜爱的鱼蟹鸟兽形银饰品。

张老和老伴在雕制银项圈花纹。

 
用松脂混合物作为鱼蟹鸟兽银饰模具。

村里孩子们看张老制作银饰。

按照侬族的传统习俗,订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聘礼不可缺少一套银饰,让新娘在婚礼上佩戴。但是,在“新浪潮”冲击时期,张老应邀参加的婚礼,新娘不戴银饰,音乐也没有了吹鼓班,而代之以砰砰嚓嚓的洋乐了。

张庭德介绍,侬族新娘在婚礼上佩戴的银饰有项圈、手镯、发簪、耳环、珠儿、链子等。银子是从河内国营公司购买的。
等到侬族人会种植茶叶和草果出售,过上好日子,“新浪潮”也过去了,人们重新感悟民族文化的传统价值。不少人向张老定做雕着鸟兽花叶等纹饰的银质项圈、手镯、衣钮等,全套总值四千多万盾。张老高兴地说:“祖先留下的传统价值已经复活啦!”

2013年,在黄树皮县荣光镇举行的民族文化节,张老偶遇敦娘乡庭莱村的银饰艺人李少定。两位同族老人兴致勃勃地交流技艺,之后决定每逢周日赶集期让子孙把银饰带到集市出售。

从此,在荣光集市日人们看到有些侬族妇女身上戴满各种各样纹饰招徕顾客,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但张老也感到兴奋,因为这表明侬族依然珍视传统文化。

张老耿耿于怀的是,现在子孙们对侬族银饰业不感兴趣,他归天之后没有传人了。.


张老制作的侬族项圈。

侬族项圈之一。

张老说:“制作纹饰精妙的发簪得花一周的时间。”

张老的子孙带到荣光集市售卖的银饰。

张老的子孙售卖的银饰吸引众多侬族妇女的眼球。

张老制作的缀满银饰的侬族幼儿帽。

侬族人平时和节庆日都喜欢戴银饰。
 
/ 淑贤
/通善

文/ 淑贤 图/通善

阮文辉副教授对博物馆陈列的革命

阮文辉副教授对博物馆陈列的“革命”

多年来,越南民族学博物馆一直是越南吸引观众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被国际旅游网评选为地区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馆之一。为了取得今天的成就,近三十年前,有一位先驱者掀起了一场博物馆活动的革命。他就是越南民族学博物馆馆长阮文辉副教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