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风情

顺化市木鱼雕刻业

在顺化市水春坊第6区第11组山区的小村庄,打凿与敲木鱼的声音穿插其间,整齐划一。表明了独一无二的木鱼雕刻业的生存。

顺化雨季,景色凄凉。天地、道路、草木一片灰溜溜、湿漉漉。我本不想出门,但不知不觉却穿上了雨衣,骑摩托车越过长前桥,前往嗣德陵方向。经过几个小坡和地广人稀的园子,我终于来到了水春坊从事木鱼雕刻业的村庄。

雨天,村庄冷冷清清,路上无人行走。正不知道问谁就突然听到木鱼打凿与敲打声音。我东观西望,发现了隐藏在茂密园子的小作坊。我拉车进入胡同,遇见4-5个埋头干活的工匠,打听后才知道这是顺化市著名的木鱼雕刻业第三代传人范玉余先生家。



菠萝蜜木材,特别是顺化菠萝蜜木材是制作木鱼的最好原料。本报记者 清和 摄

为了创造直径1米大的原始木鱼形状,范玉余大爷孙子范玉德得使用链锯定型。本报记者 清和 摄

为了创造直径1米大的原始木鱼形状,范玉余大爷孙子范玉德得使用链锯定型。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削铁无声的工具套。本报记者 清和 摄

这把长凿子是创造木鱼神奇声音的工具。本报记者 清和 摄

春节前夕,货品琳琅满目,工匠们都忙碌起来,各种大小木鱼、木屑、刨花随处可见。不想打扰他们的工作,我向家主打个招呼便默默地观察了解。第一次亲眼目睹该独特行业,我颇感兴趣。
据范玉余大爷孙子范玉福(30岁)介绍,水春坊的木鱼雕刻业历史悠久,无人记起其何时问世,只知道他爷爷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他们三个兄弟。该行业有些奇怪,很少传给外人,也很少人能学会,所以终究只有他们三个兄弟和几个亲戚一起做。
古往今来,很少人以它发财致富但也没人贫困,受益匪浅。顺化是供佛之地,几乎家家户户都设有佛台,因此也得到人们的照顾。如今,春水坊木鱼举国闻名,各地寺院纷纷前来订购,甚至还远销老挝、泰国、柬埔寨、中国、日本、韩国等信仰佛教的国家,还有不少旅居欧洲的越桥也赶来订购。
木鱼雕刻业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一定要有技巧和秘诀。木材挑选也很特别,在数百种木材之中仅能使用菠萝蜜木材,不但可敲出很好听的声音,而且其金色也很符合佛教文化。
为了做出一个美观、声音悦耳的木鱼,工匠得经过木材挑选、打凿定型、雕刻、喷漆等多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是制作音孔。
范玉福说,没有任何书籍记载关于木鱼雕刻业的技巧,一切都靠着工匠的巧手和经验。制作音孔时,工匠使用一把长凿子,点点滴滴地在木块上凿刻。因为看不见里面,工匠得掂量坯子的深度、厚度和硬度,靠着其声音和双手感受来雕刻, 要求雕刻的精准度,因为太厚就敲不出声音,太薄则造成不堪入耳的声音。
由于音孔雕刻技巧太复杂所以能做的人屈指可数。如今,许多厂家都配置数控切割机,可以快速生产美丽的木鱼坯子但无法做到音孔,都要带到范玉余大爷的工厂进行加工。因为,木鱼外观再美而声音不好听也毫无用处。



木鱼坯子是手工制作的,尺寸和形状颇为相同。本报记者 清和 摄

木鱼以菠萝蜜木材制成,有金色或棕红。本报记者 清和 摄

由于木鱼大小不一,所以花纹都是手工雕刻的而没有固定的花样。本报记者 清和 摄

由于木鱼大小不一,所以花纹都是手工雕刻的而没有固定的花样。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年纪虽小但范玉罗工匠的雕刻技巧已非常熟练。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年纪虽小但范玉罗工匠的雕刻技巧已非常熟练。本报记者 清和 摄

范玉余大爷的孙子范玉福仔细测量每个木鱼的音孔位置。本报记者 清和 摄

音孔的宽度决定了木鱼的声音。本报记者 清和 摄

音孔的宽度决定了木鱼的声音。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在佛教文化中,钟和木鱼是用来节制经颂的法器。本报记者 清和 摄

为了让我目睹木鱼雕刻业的难度,阿福带我到房子中间的佛台拿出刚刚完善的一个木鱼试敲。我再次听到这种低沉平静的声音,犹如提醒人们顺化市仍然存在一个充满朴质低调的手艺村。 
 
文图/清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