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手工业 顺化国宝铸造业 18/03/2020 赴顺化旅游的游客对于重达数吨的铜铸杰作无不深感诧异,如铜镬、天姆寺大洪钟、九鼎、九位神仰(即九门神功炮)等。这些国宝的产地为香江南岸的铸坊。 距顺化京都西南约3公里处的铸铜村久负盛名,俗称“铸坊”,至今一直沿用作为一个行政单位的名称。 史料记载,顺化铸铜业始于阮主时期(十七世纪初),由北部北宁省移民阮文良传入。从阮主到阮朝时代(17世纪至19世纪),为了给顺化京城,铸造武器、硬币和其他宫廷用品,历代帝王征集全国各地技艺卓著的工匠入京,由此铸坊应运而生,铸铜业蓬勃发展。 顺化传统铜铸厂一角。本报记者 阮论 摄 铜铸温度达签数千摄氏度。本报记者 阮论 摄 红铜材料。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在铜坯刻花纹。本报记者 清和 摄 铸坊资深铜匠阮文贵。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在小铜钟刻上制造年份。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大型铜鼓坯。本报记者 清和 摄 晒坯。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将熔融的铜倒入模具中。本报记者 阮论 摄 焊接技术。本报记者 阮论 摄 铜钟成品。本报记者 阮论 摄 这是顺化铸铜业鼎盛时期。昔日铸坊的许多产品今已成为顺化京都的杰作,包括被承认为国家宝物的文物,如阮主时期的铜镬(铸造时间:1659至1684年)、世祖庙前九大铜鼎(1835-1837)和午门前九位神仰(1803-1804)。 顺化铜铸品因做工精细而长盛不衰,蜚声遐迩。如今已进入了新发展阶段,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工匠技艺并不亚于前辈。许多才华横溢的工匠驰名内外,如阮文森、阮文援、阮文顺、阮文弟、阮文斋、阮文慧、阮文念和黎文山等。 除了铜钟、铜像、香炉等传统产品,铸坊艺人已推出具有高艺术和经济价值的独特产品,如南定市渭黄公园陈兴道像(高10.2米、重21.6吨)、嘉莱省波来古市金城寺如来佛像(高4.3米)、平定省光中博物馆铜鼓等。升龙河内千年大典之际,阮文森师徒成功铸造了宁平省拜订寺大洪钟(高5.5米、直径3.7米、重36吨),被视为东南亚最大的铜钟。 顺化世庙重2吨的九鼎。本报记者 清和 摄 铜镬的手柄从阮朝时期制造。本报记者 清和 摄 铜制熏香炉。本报记者 阮论 摄 铜制吉祥物。本报记者 阮论 摄 铜制盆子。本报记者 阮论 摄 目前,铸坊铜业鼻祖的坟墓和祠堂已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全坊从事铸铜业约有60户,工匠约300名,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出口美、法、中、日、印、尼帕尔等国,每年总收入约达100亿盾(约合40多万美元)。 历经四个世纪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历史沉浮和洗礼,顺化铸铜工匠不断提高技艺,给后人留下无价之宝。 文/清和 图/清和阮伦
越南手工业 顺化国宝铸造业 18/03/2020 赴顺化旅游的游客对于重达数吨的铜铸杰作无不深感诧异,如铜镬、天姆寺大洪钟、九鼎、九位神仰(即九门神功炮)等。这些国宝的产地为香江南岸的铸坊。 距顺化京都西南约3公里处的铸铜村久负盛名,俗称“铸坊”,至今一直沿用作为一个行政单位的名称。 史料记载,顺化铸铜业始于阮主时期(十七世纪初),由北部北宁省移民阮文良传入。从阮主到阮朝时代(17世纪至19世纪),为了给顺化京城,铸造武器、硬币和其他宫廷用品,历代帝王征集全国各地技艺卓著的工匠入京,由此铸坊应运而生,铸铜业蓬勃发展。 顺化传统铜铸厂一角。本报记者 阮论 摄 铜铸温度达签数千摄氏度。本报记者 阮论 摄 红铜材料。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在铜坯刻花纹。本报记者 清和 摄 铸坊资深铜匠阮文贵。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在小铜钟刻上制造年份。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大型铜鼓坯。本报记者 清和 摄 晒坯。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将熔融的铜倒入模具中。本报记者 阮论 摄 焊接技术。本报记者 阮论 摄 铜钟成品。本报记者 阮论 摄 这是顺化铸铜业鼎盛时期。昔日铸坊的许多产品今已成为顺化京都的杰作,包括被承认为国家宝物的文物,如阮主时期的铜镬(铸造时间:1659至1684年)、世祖庙前九大铜鼎(1835-1837)和午门前九位神仰(1803-1804)。 顺化铜铸品因做工精细而长盛不衰,蜚声遐迩。如今已进入了新发展阶段,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工匠技艺并不亚于前辈。许多才华横溢的工匠驰名内外,如阮文森、阮文援、阮文顺、阮文弟、阮文斋、阮文慧、阮文念和黎文山等。 除了铜钟、铜像、香炉等传统产品,铸坊艺人已推出具有高艺术和经济价值的独特产品,如南定市渭黄公园陈兴道像(高10.2米、重21.6吨)、嘉莱省波来古市金城寺如来佛像(高4.3米)、平定省光中博物馆铜鼓等。升龙河内千年大典之际,阮文森师徒成功铸造了宁平省拜订寺大洪钟(高5.5米、直径3.7米、重36吨),被视为东南亚最大的铜钟。 顺化世庙重2吨的九鼎。本报记者 清和 摄 铜镬的手柄从阮朝时期制造。本报记者 清和 摄 铜制熏香炉。本报记者 阮论 摄 铜制吉祥物。本报记者 阮论 摄 铜制盆子。本报记者 阮论 摄 目前,铸坊铜业鼻祖的坟墓和祠堂已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全坊从事铸铜业约有60户,工匠约300名,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出口美、法、中、日、印、尼帕尔等国,每年总收入约达100亿盾(约合40多万美元)。 历经四个世纪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历史沉浮和洗礼,顺化铸铜工匠不断提高技艺,给后人留下无价之宝。 文/清和 图/清和阮伦
赴顺化旅游的游客对于重达数吨的铜铸杰作无不深感诧异,如铜镬、天姆寺大洪钟、九鼎、九位神仰(即九门神功炮)等。这些国宝的产地为香江南岸的铸坊。 距顺化京都西南约3公里处的铸铜村久负盛名,俗称“铸坊”,至今一直沿用作为一个行政单位的名称。 史料记载,顺化铸铜业始于阮主时期(十七世纪初),由北部北宁省移民阮文良传入。从阮主到阮朝时代(17世纪至19世纪),为了给顺化京城,铸造武器、硬币和其他宫廷用品,历代帝王征集全国各地技艺卓著的工匠入京,由此铸坊应运而生,铸铜业蓬勃发展。 顺化传统铜铸厂一角。本报记者 阮论 摄 铜铸温度达签数千摄氏度。本报记者 阮论 摄 红铜材料。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在铜坯刻花纹。本报记者 清和 摄 铸坊资深铜匠阮文贵。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在小铜钟刻上制造年份。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大型铜鼓坯。本报记者 清和 摄 晒坯。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将熔融的铜倒入模具中。本报记者 阮论 摄 焊接技术。本报记者 阮论 摄 铜钟成品。本报记者 阮论 摄 这是顺化铸铜业鼎盛时期。昔日铸坊的许多产品今已成为顺化京都的杰作,包括被承认为国家宝物的文物,如阮主时期的铜镬(铸造时间:1659至1684年)、世祖庙前九大铜鼎(1835-1837)和午门前九位神仰(1803-1804)。 顺化铜铸品因做工精细而长盛不衰,蜚声遐迩。如今已进入了新发展阶段,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工匠技艺并不亚于前辈。许多才华横溢的工匠驰名内外,如阮文森、阮文援、阮文顺、阮文弟、阮文斋、阮文慧、阮文念和黎文山等。 除了铜钟、铜像、香炉等传统产品,铸坊艺人已推出具有高艺术和经济价值的独特产品,如南定市渭黄公园陈兴道像(高10.2米、重21.6吨)、嘉莱省波来古市金城寺如来佛像(高4.3米)、平定省光中博物馆铜鼓等。升龙河内千年大典之际,阮文森师徒成功铸造了宁平省拜订寺大洪钟(高5.5米、直径3.7米、重36吨),被视为东南亚最大的铜钟。 顺化世庙重2吨的九鼎。本报记者 清和 摄 铜镬的手柄从阮朝时期制造。本报记者 清和 摄 铜制熏香炉。本报记者 阮论 摄 铜制吉祥物。本报记者 阮论 摄 铜制盆子。本报记者 阮论 摄 目前,铸坊铜业鼻祖的坟墓和祠堂已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全坊从事铸铜业约有60户,工匠约300名,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出口美、法、中、日、印、尼帕尔等国,每年总收入约达100亿盾(约合40多万美元)。 历经四个世纪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历史沉浮和洗礼,顺化铸铜工匠不断提高技艺,给后人留下无价之宝。 文/清和 图/清和阮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