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越南传奇将军武元甲大将

编者按:越南民族英雄、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传奇将军武元甲大将与世长辞,享年103岁。在80多年持续不断的革命生涯中,武元甲大将为越南党和民族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胡志明主席出色和亲近的学生,越南人民军的首位大将和总司令,武元甲大将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敬重,国际友人的钦佩,是越南人民军历代指战员的骄傲。武元甲大将逝世是我们党、国家、人民和军队的巨大损失。在这悲痛的时刻,为了表示对武元甲大将的哀悼和感恩,越南画报谨向读者介绍本报曾经登载的关于大将的难以忘怀的文章和图片。

在《越南形象》(今越南画报)第2期登载的关于武元甲大将的珍贵版面 

1954年5月7日奠边府战役的历史性胜利后,胡主席和党中央指示出版越南画报,以图片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人民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4年10月, 越南画报创刊号问世 ,取名“越南形象”。1954年12月第二期—庆祝奠边府大捷特刊,仍以“越南形象”为名。本期登载了震撼地球的奠边府大捷的很多栩栩如生的图片。从武元甲大将与胡志明主席、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共同讨论奠边府战役作战计划到武大将同军民欢庆胜利等的形象都得到真实和生动的反映。

近60年过去了,越南画报编辑和记者队伍一直珍藏着这些独一无二的珍贵史料。趁此机会,越南画报谨向读者推荐距今59年整本报刊登的关于武元甲大将的形象。 


武元甲大将与胡志明主席、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共同讨论决定发动奠边府
战役。(越南画报第2期(1954年12月)刊文)



武元甲大将总司令号召全体指战员坚决全歼奠边府之敌的电文以及大将亲临前线,决定对奠边府据点群发起第一期攻势的图片。(越南画报第2期(1954年12月)刊文)


武元甲大将同军民欢庆奠边府大捷的图片。(越南画报第2期(1954年12月)刊文)


越南画报第512期(2001年8月)封面登载武元甲大将图片。
 

武元甲大将– 跨世纪行军曲(*)
                                                                        文/ 人民艺术家陶仲庆
                                                                                图/ 仲青 陈定 越通社资料


越南画报第512期(2001年8月)封面登载武元甲大将图片。






越南画报第512期(2001年8月)刊文《武元甲大将—跨世纪进行曲》版面。

---------
 

奠边府大捷:越南政治精神及智慧的力量(*)
                                                                                        
                                                文/ 黄明草上将教授            图/ 资料

第二次侵越战争7年多,法国殖民者损失官兵30多万。法国将领的种种侵越计划,从黎格勒(Leclerc)、瓦吕(Valluy)到达杨力厄(D'argenlieu)、波拉埃(Bolaert)、比戎(Pignon)、莱微(Revers)、塔西尼(Tassigny)相继破产。法国人无论任何时候好像都要从头开始。越南无战线的人民战争形态在正面和背面,在农村和城市处处打击敌人,疲惫、削弱了法军。法国政府也随之17次上台倒台,法国驻印度支那的 5名高级专员及6名印度支那法军总司令先后被召回。

越南军民凭借人民战争路线,以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的方式,从被动地位一步一步转为主动,不断获得胜利。 
 


越南画报第545期(2004年5月)封面登载武元甲大将图片。
图上有大将签名的亲笔题字:“奠边府大捷50周年纪念—赠与越南画报”。


印度支那战争的一连串失败引起法国舆论对这场战争的厌恶与日俱增。法国政府无计可施,不知所措,再也不想继续进行这场耗费过大而毫无希望的战争,但又不想让美国人取而代之,认为最好办法是利用美国的财政及武器援助,在谈判桌上寻求一条“体面的出路”以退出战争。

1953年5月7日同美国达成一致后,法国总理莱尼· 梅儿(Rene' Mager)派纳瓦尔(Navarre)四星将军到印度支那代替沙郎(Salan)当法国远征军总司令。纳瓦尔计划是在这环境下出台的,目的在于挽救法国的面子。

我军选定奠边府为战略作战地区后来成为战略决战点是正确的。

我军的战略计划是把敌军兵力分割、分散开采,在其他战场及敌人空虚的地方大举活动,敌人不能放弃占地,只得出兵救援。要想这一计谋付诸实践,就得实施疑兵计,迷惑和调遣敌人。

为了限制敌军的机动兵力——敌军利害而有效的作战手段,我方要使其机动兵力分散在其他战场上,不能大量增援奠边府,这样才能确保战役稳操胜券。靠此计谋,我方已把敌机动兵力总数84个营中的70个分散在全印度支那各战场上。

在奠边府主战场,我战役指挥部(先遣部分)提出了“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决心在敌军还处于临时防御状态下发动进攻,在2天3夜之内把奠边府据点群歼灭之。

身为奠边府战役总指挥的武元甲大将总司令听取报告后经过明智的分析,勇敢果断地建议把作战方针从“速战速决”改为“稳扎稳打”并重新部署兵力。他的建议获得了党中央常委及胡志明主席的批准。
 








越南画报第545期(2004年5月)奠边府大捷50周年纪念专号刊文《奠边府大捷:越南政治精神及智慧的力量》版面。

在奠边府战役中,敌军已处于孤立态势,死守在一个被我军从高处四面八方围攻的盆地。我军修筑了一个交通壕网及围攻阵地系统,为部队展开运动进攻提供条件。在法军武器装备比我军现代化的条件下,这是头一次我军围攻一个据点群。在摧毁敌炮兵、坦克、飞机等火力的同时,我军采取“包围蚕食,彻底歼灭” 的战术,凭借阵地上的交通壕网,一步一步地缩小包围圈,在战役的一定空间、 一定时间造成优势,形成强大的进攻力量,彻底歼灭敌据点群,获得最后胜利。

«
      奠边府在军事战略上占有很重要地位:可以控制越南西北部及老挝北部广大地区。法军在那里集中了21个营的兵力,其中步兵营17个、炮兵营3个、工兵营1个、坦克连1个、空军编队1个、机械化运输连1个,此兵力包括印度支那法军全部伞兵及最精锐机动部队的40%。这些兵力部署在奠边府北、中、南3个分区的49个据点上。奠边府成为印度支那法军最强的据点群。 
 

战役所用的战法是连续地分先后地突破,同包围蚕食相结合。 敌人有坚固的工事,非得突破不能摧毁工事,歼灭敌人。突破必须连续,使敌人没有喘息时间,但又要分先后因为整个战役是很大又很复杂的队形,必须有少许时间用来调整队形,转化进攻阵势,加之还要结合包围蚕食,所以必须考虑如何组织战壕、交通壕,以保障我方战斗力,并作为逼近和攻击敌据点的好跳板,减少敌飞机大炮所造成的伤亡。

上面说的是战法。至于阵容和阵势则是东西两面居高包围据点群,打破低处敌人的防御态势,冲破其外围防御,以便插入纵深,攻打低处敌战役指挥所,并包围蚕食机场,步步进逼,限制进而切断敌空中补给线——敌人的唯一补给线,也是其最后希望。

这种作战艺术适合越南条件。这种阵容和阵势表现了越南传统的“以短制长”韬略才能。采用此战法是因为我方的突破性武器如飞机、坦克、炮兵等差于敌人。这种战法要拖长时间。从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去解决矛盾并实事求是地行动,是辩证的、创造的、 是有方法论的指挥。很巧妙又很有创造性的是我军把大炮拉到高山上,置于掩体内,炮筒直指低处敌人加以研制,这在越南史无前例,在世界上也属罕见。这种打法既能保护大炮,又能提高其威力和命中率。105毫米榴弹炮一般射程为10至11公里, 而我炮距敌只有5至7公里。这样命中率高,可省炮弹,只需两三颗就打中了(远射可能要用到七颗),而且破坏力更大。我炮有掩体保护,可以抵住敌人的炮火和空袭。由于我炮近射,命中率高,耗弹少,又居高有效地压制敌炮,致使法军炮兵司令皮罗特出乎意料,惊慌失措而自杀。

奠边府大捷是全国人民战争的胜利,当时处处打击敌人,战绩辉煌,如进攻嘉林机场、吉碑机场、5号公路、海防-河内铁路线,在印度支那战场上分散了敌兵力。在奠边府,敌人被歼被俘16000名,全印度支那被消耗20万。奠边府大捷是全印度支那的共同战果。

奠边府战役在我们民族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历史上写下了又一可歌可泣、金碧辉煌的篇章。

奠边府大捷打开了新纪元,给全世界,特别是非洲大陆正在蓬勃发展的民族 解 放 运 动 带 来 了 强 烈 的 信 心 和 鼓 舞,引 发 了 法 国 殖 民 地 及 其 他 被 压 迫 民 族 崛 起 争 取 独 立 的 连 锁 反 应。

奠边府大捷是越南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正像胡志明主席曾指出的:“世界历史及越南历史已证明:一旦一个民族站起来,为他们的祖国进行坚决斗争,那么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战胜不了他们”。奠边府大捷是越南文化、胡志明文化的胜利。 
 

 1954年3月13日17时,我军开始向奠边府据点群发动进攻。第一阶段(1954年3月13日至17日)我军攻破敌兴兰和独立两据点并迫降板桥据点,打开奠边府北部大门。
第二阶段从1954年3月30日开始,我军缩小包围圈,分割敌军并连续进攻使敌军陷于被动防守的态势,有生力量被消耗,士气严重低落。
第三阶段从1954年5月1日至7日:我军对奠边府据点群发起总攻,胜利地结束历史性的奠边府战役,共歼灭活俘敌官兵16200名,击落击毁敌机62架,缴获破坏敌全部武器、弹药和战争器材。

---------
(*)越南画报第545期(2004年5月)刊文。
(**)《胡志明全集》第409页,国家政治出版社-1995年11月

总攻(*)

                                                    文图/ 越南画报

1954 年5 月7日17 时30 分,法国将领戴卡斯特里同奠边府据点群指挥部被我军活俘。残敌纷纷投降。经历55 日夜连续战斗的奠边府战役告捷。武元甲大将回忆录“奠边府--历史之约”的以下摘录刻画了那气势磅礴的历史时刻。

下午三点整各师接到命令:“不等天黑,立刻向芒清发起总攻。东翼部队直捣中心区,西翼部队夹攻,一起攻入敌指挥所。必须狠狠地打,严严实实地包围,不让戴卡斯特里或者任何一名敌人逃脱。”

在阵地上,130 营的360 连在营政治教导员陈圭的率领下已经开到508 据点。副营长吴仲宝命令154 营进攻509 号据点-这是守卫芒青桥的最后据点。陈凯和吴仲宝交换意见后,命令360 连直捣中心区,这里的火柱越烧越大。谢国律连长立刻带360 连冒着四筒机枪的弹雨冲过芒青桥。发现敌人几乎不抵抗,连长命令部队从交通沟跳上地面,由一名伪兵带路,抄捷径直奔戴卡斯特里指挥所。

各观察所报告:我军正从三面攻打中心区,312(师) 从东面越过芒清桥,308 从西面打开机场路,从西南打开莉莉路,直指戴卡斯特里指挥所。敌军只作零星抵抗。多批敌人投降。芒清出现的白旗越来越多。老泰(黄文泰将军)不断指示各部队:“严严实实地包围,不让一个敌人逃脱”。

下午五时三十分,312 报告:“中心区敌人全部投降,抓到了戴卡斯特里”。
前线指挥部所在的树林一向很安静,现在一下子沸腾起来,闹哄哄的像翻江倒海。指挥员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拥抱雀跃,简直像小孩子一样。

可我还有所顾虑:真的抓到敌军将领吗?在洪根敌人还有一千五百兵力哪 !

越南画报第545期(2004年5月)刊文《总攻》版面。 

从芒清各路部队报告:敌军纷纷出来投降,有的边走边唱歌。我方战士也跳出工事,在地面上蹦跳,不少人向天开枪,打红绿信号枪,庆祝胜利。

战役指挥部发布命令:“战斗没有结束。全部各就各位。不让一个敌人逃脱,立刻用扩音筒号召并指引敌军投降,内容是:投降吧!你们会受到好待。手拿白旗,有秩序地出来。不许破坏武器弹药。带枪的要枪口向下。”

随后我电问黎仲晋:“真的抓到了戴卡斯特里吗?”

“ 报告,是部队这样报上来的 !”

“ 怎么知道他就是戴卡斯特里?有什么根据?”

老晋沉默不语。

“ 一定要抓住他。不让敌人耍掉包计,以假换真。要拿身份证同身貌对照,检查军衔。这件事你们要负全部责任。你们有没有他的照片?”

回答没有。于是我派人坐吉普车把戴卡斯特里的照片带去。

黎掌和南龙报告洪根据点之敌有突围逃往老挝的迹象。战役指挥部令308 派一支部队迅速加强洪根前沿,并协同304 追歼逃敌,不让一个漏网。

周遭还是闹哄哄的,人们的欢腾无法抑制。警卫员得把指挥所的竹门关上以减少嘈杂音。

指挥部一再发出命令,要312 马上报告活俘戴卡斯特里的事。等待时间过得很慢。

不一会儿,黎仲晋电话报告确实已经俘获戴卡斯特里和据点群指挥部全部人马。戴卡斯特里依然戴着肩章。我军已仔细检查其证件和签字。

我问:“你亲眼看到他没有?”

老晋兴奋地答道:“报告,他和奠边府法军指挥部正站在我面前。他还戴着红军帽,拿着手杖哩!”

我立即起草电文向党中央和政府报告我军在奠边府全胜的消息。

……24 时,黎掌电话报告已经俘获洪根全部敌军,其中有分管洪根分区的据点群副司令拉郎。

经过55日夜的激烈战斗,历史性战役已获全胜。

我躺在草垫上辗转难眠。此时,胡伯伯和中央已经接到捷报了。明天部队一定会收到胡伯伯的表扬信。范文同已经来到日内瓦,将以新姿态出席会议。我们的同志,苏联和中国同志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这一捷报。我国人民在历史性战场上高高地举起了我国的国旗。我们的军队成长得太快了。纳瓦尔计划可以说已化为泡沫。局面将会变化。奠边府打完了,明天打什么地方?这一夜,我乐得几乎通宵不眠。
---------

(*)越南画报第545期(2004年5月)刊文。
 

在军民情谊中重返旧战场(*)

                                                   文/ 黎山  图/越南画报 




 

为了满足奠边和西北地区各族同胞的愿望,武元甲大将再一次重返旧战场——他的名字与民族的伟大战功——奠边府大捷紧密相连之地。

1954年后,他多次重访奠边了。 但,这次适值奠边府大捷50周年纪念,他的访问更有意义,受到奠边人民浓厚情谊的欢迎,大捷节庆更加欢腾热烈。

当武大将在飞机门前出现时,身着民族盛装的数百人挥动着鲜花彩旗欢迎远出归来的亲人。他在飞机舷梯上停步,好像是要尽量压抑住重逢战友、重返故乡的激动,尤其是对已故战友的缅怀。他说:“我为这里的变迁感到高兴,也为缅怀战友们而心情沉重”。就像他在回忆录里所写的:“每次重返奠边府,我都来到A1山脚下的烈士陵园进香凭吊长眠在这里的战友”。这是他来到奠边要做的第一件事。眼看着93高龄的大将、微微颤抖的双手拿着炷香在无名烈士纪念碑前怅然若失地躬身悼念战友,人们无不为之深深感动。

在烈士陵园里,他种下了一棵四季茂盛挺拔的松树——为祖国的独立奉献青春的人的象征。

武大将重访我军的进军堑壕、放炸药摧毁敌军碉堡的坑道、戴卡斯特里的指挥所、在D1山顶上新竖的大捷铜像等。对于竖立铜像的地方,他曾写信提出自己的意见:铜像必须设立在可以鸟瞰奠边全景的高地上。因此,设在D1山顶上——我军战士奉献了大量血肉、立下显赫战功的地方是合适的。

武大将也来到芒芳——当年战役指挥所所在地。他缓慢地走进洞里,站在各级指挥员曾开会磋商作战方案的简朴木桌旁。在这指挥所里,他曾多夜通宵不眠,为的是作出“一生中最困难的决定”—— 把作战方案从“速战速决”改为“ 稳扎稳打”。昔日的一切东西都得到了保存,让越南世世代代子孙了解,正是在这个地方武元甲大将铸造了奠边府大捷的辉煌,而奠边府大捷则大振了武元甲大将的声威。

在与奠边省武装部会见时,他殷勤地嘱咐也是命令:“我交给你们的最重要任务是保护和修缮遗迹。这里的遗迹浸透了我国军队和人民的鲜血。如果遗迹被侵害是对烈士们有罪的,我们的后代将不知道前辈是怎么生活和战斗的。身为军人,你们在学习、锻炼和一切工作中必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武大将也重访了距奠边市不远的侬芽村。1954年4月25日下午,法军飞机轰炸该村,造成了444名无辜人民的死亡。在这里,武大将与曾经参战的士兵、支前民工以及村民和小孩亲切地见面。侬芽成为了典型文化村,人民的生活温饱、幸福并正在努力致富,使他非常高兴。

奠边和西北人民不以盛大的仪式欢迎武大将,但以军民鱼水情表示了对这位为使这块土地名声大振的才华出众的总司令的尊重和无限感激。

--------- 

(*)越南画报第545期(2004年5月)刊文。 

奠边府记忆(*)

                                        文/ 光逢
                                                图/ 本报资料

“ …… 你们是英雄人民、英雄军队的典范战士。党中央、政府和伯伯我非常高兴地表扬你们。政府决定授予你们一等战功勋章……” 这是 1954年 5月 19日 胡志明主席在其诞辰64周年纪念时对代表奠边府战役参战部队向党中央、政府和胡主席报功的 6位战士所说的话。今天我们有幸见到其中3人,听到了奠边府战兵对豪迈岁月的回忆。

胡伯伯情暖人心
75高龄的黎世认先生依然敏捷活泼,桑音洪亮,就像50年前一样。当时,他指挥部队纵深分割,控制芒清机场,切断了奠边府据点群法军的唯一补给线。他感慨万千地说:“……我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为祖国的胜利作出微小贡献的战士,各族同胞和战友的牺牲才是最重大的。奠边府记忆始终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在功打奠边府的55 个日日夜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下,我部只靠十字镐和铁锹来挖掩体、交通沟,把芒清机场分割成一块块。前仆后继,全连有时只剩下九个人。连长倒下,排长接替。补充兵员后继续前进。我原是班长,占领了机场后我接替连长,是第五任连长了。艰苦多,牺牲大,胜利实在辉煌。胜利后我被派去向胡伯伯报功。胡伯伯对我情同父子,让我永志不忘”。黎先生深有感触地接着说,“伯伯见我头上负伤还缠着绷带,便殷切地问道:“伤口还很痛吗? 他和医生一起替我护理伤口”。黎先生不辜负胡伯伯的爱护,努力攻读大学,1967年转业到河内百科大学执教。退休前曾任该校行政总务处处长。虽然退役已久并已退休,但黎先生永远是当年奠边府勇敢的战士。

士兵的印象
在向胡伯伯报功并首先荣获奠边府纪念章的6位战士之中,白玉甲大校是年龄最小的第二人,但也许是军龄最大的人。他出生于河西省河东市郊安富村农民家庭,1946年冬12岁参军当联络员,并同首都团一起暗渡红河撤向越北,参加所有的战役,从边界战役到历史性的奠边府战役。他深感自豪自己是越南炮兵第一个炮兵连的第一批炮手。在越南军事历史博物馆院场上,他指给我们看他的部队在义路战斗中缴获的法军105毫米榴弹炮,后来用这门炮打和平和奠边府的法军。他摸着炮身像要找熟悉的痕迹并说道:“这是一号炮,架下还写着‘1953年在河内大修’的字样,是我军首先轰击兴兰据点,打响奠边府战役的四门105榴弹炮之一。”

回忆这一煊赫时刻他目光炯炯:“贯彻执行战役总司令武元甲大将稳扎稳打、以寡胜众的方针,我的105榴弹炮连和75毫米山炮、高射炮一出战就使奠边府法军胆战心惊。在我炮兵的压制下,法军炮兵无能为力,完全瘫痪。法军炮兵司令皮罗特大校在阵前自杀。谈到奠边府战役我炮兵的奇迹,不能不提及大批战士为拉炮上阵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重大牺牲,特别是战役总司令武大将的亲切关怀和深厚感情。他确是胡伯伯部队的一位兄长。白玉甲大校回忆道:”我在越北拜见胡伯伯之前,大将见我衣着头发不够整齐,便拿梳子给我梳头,扣好衣钮,整理衣服。他说军容严整就是对主席尊重、敬爱的表现。这位最高司令的美好印象一直伴随着我的整个军旅生涯”。遵循胡主席的教导,回报大将对战士的关爱,白玉甲先生不断地学习奋斗,为军队服务,长成为越南炮兵副参谋长。




活俘戴卡斯特里的人

兴安省府渠县先进乡一天到晚在田里戽水锄草、摸蟹抓虾的小孩子黄登荣没想长大后成为奠边府战场上活俘戴卡斯特里的人。

那是1954年 5月 7日下午。我军各路进攻已经逼近法军指挥部。谢国律连长的部队奉命活俘法军指挥所。连长下令战士阿若向敌人掩蔽部抛手雷。轰隆一声,掩蔽部门炸开了。阿若在前,阿荣跟上,最后是连长冲进掩蔽部。奠边府法军指挥部全部20多名军官衣着整齐,蹲在一角直打哆嗦。

连长用法语大喊一声:“举手!”敌军官起立举手投降。只有戴卡斯特里默然坐着,低头在桌子上。 阿荣一个箭步冲上去,枪指着他喝:“举手!” 戴卡斯特里徐徐起身,伸出手要同阿荣握手。

阿荣又喝一声:“举手!”慑于这种威势,这名败将后退两步,徐徐举手投降,期期艾艾地说:“请不要开枪,我投 降!”连长用法语下令:“你要马上命令全部法军无条件投降!”戴卡斯特里说:“这我几分钟前已经做了”。然后同随从军官灰溜溜地走出掩蔽部。

在北宁市简陋而温馨的住房里,今年已69岁高龄的黄登荣大校继续讲道:“后来我有机会再次见到戴卡斯特里”。根据卡尔曼制片组的要求,我走进一间整洁的茅屋。桌子的一端早已坐着戴卡斯特里。一位人民军军官用法语问他: 你还记得这位先生吗?”他仰起头,嗫嚅地说:“好像见过”。“ 这是战士荣先生,是活俘你的人!你有什么看法?” 戴卡斯特里迟疑片刻说道:“ 如果能够指挥像他这样的士兵我会深感自豪”。听了这句话的翻译,我霍地站起来,指着他的脸:“你有什么资格指挥我?” 说罢我向我方军官告辞离去。

荣先生向我们解释:“年轻人的脾气嘛。我这样行动是出于个人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退休十多年来他一直参加地方工作,从不间断,现任北宁省北宁市退伍军人会主席,始终发挥战士的模范作用,为战友和后代子孙树立光辉榜样。


---------
 (*)越南画报第545期(2004年5月)刊文。  

罗曼·卡尔曼镜头中的越南(*)

                      文/ 黎山
图/ 资料           摘“越南”纪录片的镜头

罗曼·卡尔曼,这位过去苏联杰出的时事纪录片制片人的足迹曾踏遍世界各热点:西班牙内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缅甸、印度、古巴等等。1954年,他来到当时全世界聚焦的热点越南,给越南人民留下了无限珍贵的礼物——时事纪录片“越南”。

也许来越南之前卡尔曼就给自己装备了关于越南风土人情的知识,所以他的镜头真实地介绍了当时世界知之不多的越南:宁静的乡村,茅屋、稻田、白鹭,平和的河流,茂密的竹丛,肥硕的椰子;以文庙国子监为光辉表现的千年文明。这样的国度,这样的人民竟然遭受法国殖民主义将近一个世纪的奴役,那时候监狱密布,民不聊生,人要替牛耕田。然而,这个民族终于万众一心,宁可牺牲一切决不当奴隶,崛起争取国家独立。

全民族进入保卫国家独立统一的抗法战争。卡尔曼以极其生动真实的画面把这种顽强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战云密布的天底下,乡村处处开办扫盲识字班,突出民族的好学精神。在进行抗战的同时,打倒封建制度的斗争得到发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卡尔曼用了相当多的画面反映越南人民的神圣抗战,如 5号公路上拔据点、打援敌的战斗,而他着墨最多的是历史性的奠边府战役。全国军民浩浩荡荡地奔赴前线。部队扛着各种大小枪炮,民工有的用肩挑,有的用自行车驮载,有的用船筏,把武器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战场。卡尔曼拍摄了部队在35-40度高坡上拉炮的极其艰巨的场面,也拍摄到芒芳指挥所里战役司令武元甲大将和同事们紧张工作的情景。令人无限振奋的是适值奠边府大捷50周年纪念之际,在卡尔曼的纪录片上再次看到我军在敌将戴卡斯特里指挥所掩蔽部上高高挥舞胜利旗帜以及一万多名法国败兵纷纷出来投 降的景象。这些死里逃生的俘虏脸上流露着忧郁恐惧的神情。卡尔曼不禁问道:“他们究竟为谁而战?”接着他自己答道:“他们只是一场非正义战争的雇佣兵”。

在这部片子里,观众深深激动的是能够看见胡志明主席同长征、范文同等其他领导人一起在越北根据地的茅屋“主席府”办公。胡主席依旧那么高高瘦瘦,矫健敏捷异常,不失为一位智勇双全的领袖,是抗战事业的灵魂。

1954年 10月,从越北根据地卡尔曼进入河内拍摄我军接管首都的情景。河内街道清冷,只有法军在准备永远撤走最后一名法国兵撤离龙边桥给殖民主义侵略野心打上了终止的句号。旋即整个河内沸腾起来,彩旗缤纷,鲜花飞舞, 人们涌上街头,兴高采烈地欢迎首都团凯旋归来。他们是河内子弟兵,九年前悄悄地暗渡红河,撤往越北根据地同全国军民并肩一起,投入长期抗战。这动人的时刻让卡尔曼收进了镜头。

只用70分钟的影片,卡尔曼向世界成功地介绍了千年文明的越南人不愿做奴隶的顽强勇敢精神。





 
50年前,卡尔曼的这部“越南”纪录片(黑白版)曾在越南北方广泛公映,时取名“胜利道路上的越南”。值奠边府大捷 50周年纪念,这部影片彩色版由电视台播映。我国千万人民可以看见当年民族旋转乾坤的磅礴气势而激起内心的骄傲感。

卡尔曼已不在世间了。曾同卡尔曼合作制片的越南同事如梅禄、红宜、光辉、进利和文学顾问阮廷诗等有的也走远了但他们所记录下来的越南显赫一时的光辉形象将会万古长青。
---------
(*)越南画报第545期(2004年5月)刊文。


奠边府━ 辉煌的史篇  (*)
 

位于山峦重叠的西北地区,有着芒清田野和温柔的楠润河的奠边府盆地,已经成为一次大捷的名字━奠边府大捷。 这一大捷扬名天下,坚定了正在进行争取独立斗争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殖民地民族的信心,却是骄横法国史上的污点。

越南民族在千年建国和卫国过程中,有些地名曾经变成了“大捷”名,如芝陵、白藤、东都等。到20世纪又有了奠边府大捷━ 最充份地体现了在争取祖国独立自由斗争的千年历史上的民族力量和时代力量。

当年出征军队伍中有战地记者。他们经受了种种困难,用笔杆子和照相机记录下激烈的战斗。有的人凯旋归来,有的人在战场牺牲了,看不到在敌指挥所上空飘扬的胜利旗帜。越南画报第2期(1955年12月)以全部42页登载战地记者的一百多张照片,向读者介绍当年历史性战役全景。

值奠边府大捷55周年(1954/5/7~ 2009/5/7)纪念和越南画报创刊55周年(1954/10/15~ 2009/10/15)纪念之际,我们谨向读者推荐当年越南画报一些页面,让读者可以形容奠边府战役一斑。

决心与战略 
在兵家眼里,具有安静的村庄和四季葱绿的田野山林的奠边府盆地是个战略要地。法国人说,占领到这个盆地就可以控制辽阔的西北区、中部北面及老挝北面一部分。所以他们竭力占领,建设成有49个据点的据点群,有机场,炮兵阵地指挥所,驻军有步兵、炮兵、坦克兵、工兵、运输兵等共16,200人。这是当年印度支那法国最精锐部队。

1953年12月初,党中央政治局在一次会议上选定奠边府为1953-1954年冬春战役的战略决战点,尽管这是敌人的一个强大点。 政治局指定武元甲大将为战役党委书记兼指挥长。

离开越北根据地赴战役之前,武元甲大将拜别胡伯伯。大将回忆道,分手时胡伯伯吩咐:“这战役很重要,一定要打赢” 。

打赢是全民族的决心,打赢可以为抗战进入第 9年创造好势头。






在越南画报第605期(2009年5月)刊文《奠边府━辉煌的史篇》版面。


一切为了前线
据武元甲大将讲述,他在征途上目睹“全国奔赴前线,像赶庙会一样热闹”。越北、西北、第三区和第四区的民工,步兵、工兵、炮兵、运输兵等人流如潮,络绎不绝。

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我军要运输成百吨粮食副食,大量武器弹药。运输工具只有自行车、船只、驮马、挑担等。 26万多名民工和青年突击队为这战役服务。最艰辛和神奇的是部队拉炮到阵地。在15公里山路上,部队要把成吨重的火炮拉过崇山峻岭部署在敌人据点旁。我军付出了很多汗水以至生命,战役的准备工作终于完成。火炮已经部署就绪,随时准备开火。

决战与决胜
1954年3月13日下午5点5分,我炮兵40门7 至120毫米大炮同时向敌人据点轰击,拉开战役的序幕。关于这场序幕战欣蓝据点伪存的敌军下士皮克Kubiak 后来说:我们都奇怪越盟这么多大炮从哪里来?炮弹像冰雹倾泻下来。第一次进攻 3 天后结束,我军消灭欣蓝和独立据点,迫使板乔据点投降。第二次进攻 (3月30日至4月30日) 我军缩紧包围圈,分割并连续进攻,敌有生力量被消耗,士气崩溃,龟缩在据点里。 5月 1日 至 7日, 我军发起总攻,消灭奠边府全部据点群,戴卡斯特里将军和指挥部全被我军活俘。那时是 1954年 5月 7日 上 午5点 30分。

在A1 山顶上俯瞰芒清田野到处都是破烂、破毁,敌军的支援粮食和弹药白伞充斥的景象。战场的枪声已经停息。

全胜属于我们
在连续56 日夜劈山开路、挖隧道、在森林睡觉、艰辛和牺牲后,我军以高度的决心在奠边府消灭了敌军的21团, 10 大队,总共16200精锐军。

以奠边府大捷的1953~1954年东春战略总进攻已经粉碎了Nava 的计划和法国人企图占领印度支那的最后努力。这一大捷迫使法国在1954年 7月 20日 参加日内瓦协定同意停火,在印度支那恢复和平。
--------- 
(*)越南画报第605期(2009年5月)刊文。


武元甲大将与奠边(*)

                                                             文/孟成 俊龙
                                                                        图/ 陈定 仲青 资料   

  




在越南画报第605期(2009年5月)刊文《武元甲大将与奠边》。
--------- 

(*)越南画报第605期(2009年5月)刊文。

 

武元甲大将与越南画报

在奠边府大捷之后的1954年10月15日问世的越南画报与过去的国家解放斗争和今天的建设、改革、发展事业并行不悖。在其发展道路上一直受到武元甲大将的特别关心和及时鼓励。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武大将形象经常出现在本报的版面上,给国内外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值奠边府大捷55周年纪念之际,越南画报编辑部向武大将赠送由本报记者拍摄的大将重访奠边的照片。本报资料

越南画报编辑部向武大将报告纪念奠边府大捷55周年(2009年5月)特刊的出版计划。本报资料。

武元甲大将就越南画报纪念奠边府大捷55周年特刊的内容向编辑部提供意见。本报资料

2009年4月27日,越南画报编辑部、干部、记者同武元甲大将家人合影。本报资料

武元甲大将为纪念奠边府大捷55周年(1954/5/7 – 2009/5/7) 特刊题字:“赠与越南画报—伴随历史性奠边府大捷并行不悖的刊物”。本报资料

2009年5月第605期纪念奠边府大捷55周年(1954/5/7 – 2009/5/7) 特刊封面。


 越通社/越南画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