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河内,你好!

2014年,河内因其古老和现代建筑之美相结合被世界权威旅游评论网站TripAdvisor排在世界10个新兴旅游地第8位。实际上,对外国人来说,河内早已是宜来宜居的地方,因为这里的市民及其生活蕴藏着许许多多诱人的兴趣。
千年首都一日游
 
星期六上午八点,我跟着越南旅游传媒股份公司导游何明林到Art Boutique(艺术精品)酒店迎接到来的外国旅游团。

开始我们一天的旅程,首先来到铸炉街阿辰米粉店品尝米粉,喝杯热茶,驱走冬天的寒冷。在30分钟我们边吃边谈,游客津津有味地跟我们讲述他们探索越南之旅。

26岁的Anderson 说:“我来越南两天了,参观了下龙湾和长安名胜。今天是最后一天,我想参观河内,了解千年首都的风土人情”。

胡志明主席遗迹区是我们参观的第一站。当汽车停下,美国游客一下车就走向胡志明主席陵墓。我跟他们一起去参观胡伯伯高脚屋、鱼池、博物馆等。他们详细地询问并拍照。

离开主席陵,我们继续参观文庙—国子监、火炉监狱、还剑湖、镇国寺、民族学博物馆等。


游客参观胡志明主席陵墓。本报记者 越强 摄


外国游客对河内街上舞龙表演颇感兴趣。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越南第一所学校文庙-国子监是外国游客探索河内旅程中不可错过的地址。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参观镇国寺。本报记者 毕山 摄


跨越三个世纪的河内龙边桥。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外国游客喜欢座三轮车参观河内。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外国游客了解行银街银饰制造业。本报记者 通善 摄


被誉为“国际十字口”的谢现街。本报记者 郑文部 摄


游客在马尾街上试挑货担。本报记者 郑文部 摄


外国游客喜欢在街边品尝美食。本报记者 郑文部 摄


外国人在河内古街区品尝啤酒。本报记者 郑文部 摄


沉浸在河内步行街上的民族舞蹈之中。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  
据统计总局统计,2014年上半年,到访河内的国际游客达107.3万人次,同比增长25.8%。
»
下午,美国游客Sam说:“我在网上看过有关河内古街区人生活的文章,所以很想亲眼看看。”

于是我们带领Sam、巴西籍William 和智利籍Monica三人去古街区。热闹繁华的生活,深邃的小胡同,古老的房屋,河内风味的烤肉米线、米粉等小吃摊和生啤摊吸引了首次到访的外国游客。

近两个小时逛街后,我们到一家小吃店品尝烤肉米线、酸肉团、蟹肉粉丝等。之后,我们到外国游客爱来聚会的“啤酒十字路口”或“国际十字口”谢现—梁玉眷—丁烈街区逛逛。

据海鸾啤酒店老板说,外国游客喜欢在这里喝啤酒,因为价格便宜、空间浪漫,一美元两杯冰镇啤酒,还可以坐着聊天赏景直到深夜。

我们在啤酒店遇见来自西班牙的漂亮姑娘Terasa Romero。她说来河内两天了,觉得河内很美、很有趣。她最喜欢逛古街,观看艺术家在十字路口表演民族音乐或者坐在街边咖啡摊 、啤酒摊同朋友闲聊。

她说:“河内人亲善好客,让我觉得在这个国度真正受到欢迎。明天我去看望在河内生活已经10年的亲戚。”

夜渐深,我们分了手。次日,Sam、 William、 Monica启程回国,Terasa Romero请我一起去看她亲戚。

第二故乡在河内

次日下午,我和Tesara Romero来到西湖区她亲戚家。西湖畔路上,我们看到许多外国人跑步、骑自行车健身、赶集。近几年来,由于越侨和外国人来河内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多,给外国人出租的别墅和房子增多了。

我们找了一圈,终于找到了Tesara Romero的亲戚家。一名西班牙人在门口迎接我们,他用越语笑着说:“Xin chào !”( 你好)。我很快就认出他是著名时装设计师Diego Cortizas Del Valle。他痴迷越南丝绸,是在越南各大时装事件中熟悉的人物。

走进Diego Cortizas设计师的家,犹如置身一位越南艺术家的居室。天花板上挂着灯笼,墙上挂着越南长衫,墙边摆着越南式供台。特别是,墙上挂着Diego在河内拍摄的照片,上面写有英文和越文的越南歌谣俗语。



Diego居室的布置带有浓郁越南文化风格,尤其是供台。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Diego 时装设计师与其孩子。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他们的Chula屋是不同国籍朋友们聚会的熟悉地址。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他们的Chula屋是不同国籍朋友们聚会的熟悉地址。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Diego夫妇俩同顾客交谈,了解越南人时装的喜好。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Diego在文庙——国子监参加越南时装秀活动。本报记者 陈清江 摄

他高兴地向我们述说他夫妻与河内的缘份。2004年,他和夫人Laura Fontan Pardo到河内看望哥哥时就爱上了河内,并决定在此地生活,打造了Chula 时装商标。

在河内生活初期,生活方式和语言的差别让他们很感兴趣,从越南邻居学到很多新东西。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出生在河内,同越南朋友一起读书,会说越南话。

在河内生活10年,他们认为自己是越南人了,每天吃越南菜、同越南朋友一起工作。他们很喜欢在寒冷气氛中过春节,向邻居亲友拜年,赶花市选购桃花、金桔,吃粽子、木鳖糯米饭。

他们的Chula 屋成为了越南人和外国人举办影展、音乐、时装等活动的文化交流地址。这一切让他觉得在河内生活更轻松、更亲切。

那天,我们有幸参加了Diego妻子的生日宴会,受邀的朋友除了西班牙人,还有日本、英国、意大利亚人,当然少不了越南人,气氛温馨快乐。

大家共同分享工作和生活中的有趣故事,让我们感到多元文化现身在Chula屋里。Diego夫妇俩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河内给他们留下了诸多美好记忆,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外国游客参加由河内大笑瑜伽俱乐部在李太祖纪念碑举办的“为友善越南大笑”活动。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早上外国游客与河内居民一起做体操。本报记者 功达 摄


清晨,在西湖周边生活的外国人经常到广霸祠亭练习瑜伽。本报记者 毕山 摄


外国小孩也很快地适应河内的生活环境。本报记者 郑文部 摄
 
文/银河 图/本报记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