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内市通过引入人工智能(AI)、区块链、遥感技术及电子良好农业规范(eGAP)等手段,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现对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及供应链的全程溯源管理。
近年来,河内市通过引入人工智能(AI)、区块链、遥感技术及电子良好农业规范(eGAP)等手段,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现对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及供应链的全程溯源管理。
市政府还积极支持农民将农产品上线电子商务平台,以提升产品溯源透明度,助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
农民实现生产自主
章美坊祝山清洁蔬果合作社是率先在安全农业生产中应用数字技术的单位之一,其种植总面积近18公顷,其中12.8公顷达到越南良好农业规范(VietGAP)标准,另有5公顷获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GAP)认证。
祝山清洁蔬果合作社主任黄文探介绍,该合作社已建成大棚、自动滴灌系统及iMentos 3.3AG气象监测站,并运用FACEFARM软件实施全流程管理。每块菜地均配有可追溯二维码,确保信息透明,满足客户对品质的严格要求。加工包装环节符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标准,每日供应蔬菜约3吨,年营业额达100亿至130亿越盾。
麊泠F-Farm农场业主阮氏翠表示,该农场采用以色列4.0技术的封闭式兰花种植系统,通过自动滴灌、温湿度传感器及持续冷却通风系统,为5万多株兰花提供理想生长环境,不仅提升了花卉品质、节省了人力,还优化了生产流程,有效降低天气风险,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据河内市农业与环境局消息,自落实河内市委关于大力发展河内市科技与创新(2021-2025年阶段)的第07-CTr/TU号计划以来,全市已形成406个高科技农业生产模式,涵盖种植业262个、畜牧业119个和渔业25个。
河内市助农中心副主任段德民指出,数字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与质量,降低了成本与损耗,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并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帮助农民精准监测和调控生产流程,有效预测病虫害与天气变化。这些技术也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肥料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生产
尽管已取得初步成效,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仍面临不少挑战,主要包括生产规模偏小、投资需求高、资金与政策支持不足等。
为此,河内市正积极实施市人民委员会于2025年3月12日发布的关于到2030年高科技农业发展计划的第73/KH-UBND号计划,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实现生产现代化、提升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丹凤乡高科技有机蔬菜合作社主任邓氏贵建议,有关部门应支持农民和合作社配备环境传感器、物联网设备、大棚、自动灌溉系统、气象站等设施,同时加强培训,指导他们熟练使用生产管理软件、溯源系统及智能种植数据平台。她还呼吁建立整合土地、气候、季节、市场等多维度信息的大数据平台,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生产计划。
河内市农业与环境局副局长谢文祥表示,该局将继续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协作,支持合作社和企业应用数字技术,推动生产流程数字化,建立透明化管理体系,构建自动监测网络,实现根据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进行监测、预测与调控,推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智慧农业发展。河内市将建设覆盖农作物、畜禽、水产等领域的综合性数据库,为集中化、规模化、安全化与循环化农业区域的规划与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持续提升首都农产品的附加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