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揭开红瑶族习俗的神秘面纱

每当春天来临,老街省巴刹县红瑶族人又兴高采烈举行传统庙会和各种神秘仪式,以追念祖先,追溯本源,体现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
婚礼习俗
 
西北人有句谚语:“蒙族人靠云,傣族人靠水,瑶族人靠火”,指的是:蒙族人住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上, 傣人住在河溪旁边,瑶人的许多习俗与火有关,如给敕礼,跳火礼等。
我们来到巴刹县,听说著名巫师赵润廉准备去郑祥乡东景第一村赵福彩家主持其小儿子赵山的婚礼。我们便跟着去看看红瑶族的结婚习俗。来到赵家,正在忙着料理婚事的老赵招呼我们坐下后端上茶酒。

赵巫师介绍说:“新娘的名字叫邓梅。我们瑶族认为迎娶新娘会给夫家带来福气吉祥,所以婚礼必须循序进行订婚、迎亲、入门等一切仪式”。至关重要的是在黎明举行的入门礼,具体时间由巫师选定。届时巫师带领新娘祭拜祖先,敬拜亲生父母和公公婆婆。其后,身着红瑶族女装、戴着半面纱的新郎从新房出来走近新娘,两人在祖先和双方亲人的见证下喝交杯酒,聆听主婚人嘱咐。



新郎家人鞠躬欢迎新娘和新娘家人。本报记者越强摄

身着红瑶族女装、戴着半面纱的新郎。

在回新郎家途中伴娘给新娘化妆并穿上传统婚服。本报记者越强摄

在红瑶族传统婚礼的​邓梅新娘

巴刹县红瑶族的拜堂礼在半夜举行。礼毕,新娘正式成为夫家的新成员。本报记者越强摄

男女两家共饮喜酒,其乐融融。本报记者越强摄

仪式结束后,新娘打水分别敬请巫师和双方父母洗脸。新娘家人在欢乐的乐声中告别亲家,新郎将酒肉糯米作为回礼送给岳父。
 
告别前赵巫师对我们说:“如果你们想要了解我们红瑶族的神秘习俗,下周请来参加12盏灯给敕礼。”

神秘的12盏灯给敕礼

按照赵巫师的指引,一星期过后我们再次来到巴刹县参加在东升乡基贡胡山峰举行的12盏灯给敕礼。为给敕礼写疏文的18位巫师之一的赵慈贵透露:“给敕礼是瑶族人特有的习俗,按级次组织,从家庭、家族到多家族,最神圣的是多家族的12盏灯给敕礼。这次是为赵、李、邓、彭等四家族的47对夫妻合办的” 。 


昔日戊寅年,大水淹没了整个巴刹县,一只大鹰出现拯救一对男女带上劳山顶峰避洪。两人同居,生下12个孩子,散居山上,形成了如今巴刹县的12个红瑶家族。因此,12盏灯给敕礼就是瑶族人祭祖溯源的机会。
(巴刹县红瑶族的传说)
瑶族人认为,未受过给敕礼的男人,即便结了婚,生了子女甚至有了孙子,都不算是真正的男人。受过给敕礼的男人才能参加村里的大事,死后灵魂才能与祖先盘王团聚。

谈及12盏灯给敕礼的神秘性,赵慈贵巫师说,百年来巴刹县红瑶族人只组织两次像这样的大典,所以能够亲眼目睹和详细了解的人是终生大幸。
 
在基贡胡村举行12盏灯给敕礼的东道主赵平仁告诉我们,据家谱记载,他家族最近一次12盏灯给敕礼是距今7代(约100年前)举行的,是为女性(母亲、妻子)和亡人组织的绝无仅有的一次。
 
赵平仁家设置了玉皇和盘王祭坛。自开坛祭拜时起四天内,参加者(包括来访人)必须吃素,直到祭礼结束。

在这里,我们遇到巴刹县忠寨乡李劳山夫妇跋山涉水来参加这重大典礼。老李说:“接受给敕礼后,我们夫妇才被承认为盘王的子孙,将来在另一个世界仍然是夫妇。”



12盏灯给敕礼是红瑶族最神圣的礼仪。本报记者越强摄

参加12盏灯给敕礼的红瑶族妇女。本报记者越强摄

巴刹县12盏灯给敕礼。本报记者越强摄

学生们连续三天实行分香和舞龟仪式。本报记者越强摄

巫师给学生讲授神秘仪式。本报记者越强摄

学生每人头上顶着12支点燃的蜡烛是给敕礼最重要的仪式。本报记者越强摄

12盏灯给敕礼还为死人施行给敕。本报记者越强摄

12盏灯给敕礼夫妇们的共同一顿饭。本报记者越强摄

在玉皇祭坛前,师傅指导学生走刀刃。本报记者越强摄

师傅同学生们在玉皇祭坛前行礼。本报记者越强摄

自祭礼开始时起,受礼者要把18位巫师称为师傅,自称学生。师傅只给学生传授一些古老、神秘的礼仪。
 
为了可以顺利通过12盏灯给敕礼,男生们必须走刀刃,跨火堆,踩上烧红的砖头和犁铧,彰显毅力和勇气。给敕礼前夕,师父带领学生上山入林讲解做人道理,点燃12盏灯,代表黄道12星座,照亮其心灵,洗净其罪过。
 
给敕礼的第四天,在玉皇祭坛前,师傅们举行仪式,承认学生已经成长。
 
参加12盏灯给敕礼还有法国文化专家Maharaux Alain。他对瑶族人富有人文性的神秘仪式颇感兴趣。他也非常喜欢参加这一盛大典礼的瑶族妇女佩戴的精致银饰。 他说:“我觉得好像参加了一场瑶族银饰秀” 。

赴会的精美银饰品

在星期天早晨的芒胡集市,我们遇见银雕艺人邓金显正忙着接待订制结婚银饰的准新娘们。他忙里抽闲介绍说,他们夫妇俩从事银饰业将近20年。春初是庙会、婚礼旺季,顾客很多。银饰可以衬托红瑶女性美,夫家可借以炫耀富裕和表现对媳妇的关爱,所以一套银饰一般价值4000万至5000万甚至一亿盾。
 
时下,现代工艺制作的饰品充斥市场,但红瑶人依然喜爱邓金显这样的银雕艺人手工制作的银质饰品。



芒胡乡许多红瑶族家庭依旧保留着银雕业。本报记者越强摄

银饰品制造工具。

红瑶族人制作银饰品。本报记者 越强 摄

红瑶族妇女佩戴银饰赶庙会。 本报记者 越强 摄

老街省巴刹县红瑶族妇女的精巧银饰品。本报记者 越强 摄

老街省巴刹县红瑶族妇女的精巧银饰品。本报记者 越强 摄

/陈孝
/越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