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咏木地道——战火之下的奇迹世界

广治省咏木地道和永灵县地下村是抗美救国时期问世的宏壮、独特的军事建筑工程,长达数十公里,深藏地下。这是永灵军民“寸土不退,寸步不离”坚守家园,保障通往前线交通命脉的根据地。

 

广治省咏木地道和永灵县地下村是抗美救国时期问世的宏壮、独特的军事建筑工程,长达数十公里,深藏地下。这是永灵军民“寸土不退,寸步不离”坚守家园,保障通往前线交通命脉的根据地。

美军空军猛烈轰炸时期永灵军民的居住地——咏木地道。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在抗美战争时期(1954-1975),永灵县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是越南社会主义北方的分界线桥头堡,南方战场的直接后方,以及通往广治北部战场的门户。这里有多条从北方支援南方战场的战略运输线。因此,在1965年至1972年间,永灵持续遭受美军轰炸,投掷了各种炸弹,一共逾50万吨,平均每个居民承受7吨炸弹。

为了抵抗美帝国主义的破坏战争,永灵军民以“全民军事化,全区工事化”为口号,挖掘了具有多种功能的坑道和工事系统,如:总部、仓库、学校、医院、幼儿园、产房、家庭生活区等。这些工程分布在居民区、道路、田野、海岸,并通过地道和纵横交错的交通壕相互连接,取代了地面上的道路。据史料记载,永灵军民耗时约1.8万个工作日,挖掘和运输了超过6000立方米的土石才完成这项宏大而特殊的工程。

地道内黑暗潮湿环境中艰苦生存的场景。 本报记者清和 摄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5年底到1968年,永灵全县共设有114条地道,总长逾40公里,交通壕系统逾2000公里,以及数百条小地道,成为越南战争史上首次出现的“地下村”,体现了永灵军民“寸土不退,寸步不离”的决心,坚守家园,保障通往前线的交通命脉。

其中,咏木地道和交通壕系统位于永石乡的咏木村和山下村,长1060多米(不包括支巷、住户);隧道高1.7-1.8米,共有13个出入口(6个通往山上,7个通往海边)。隧道两侧设有可供2至4人居住的小隔间。隧道内还有一个可容纳50-60人的大厅,用于开会、播放电影、表演文艺等,以及其他项目如公告栏、产房、3口水井、卫生间、手术室、医务室、厨房等。

外国游客参观咏木地道。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咏木地道的地下隧道和工程系统共有三层。第一层总长421.82米,宽0.9-1.1米,高1.6-1.75米,距地面深度8-11米。第二层距地面深度11-15米,长508.08米,高1.6-1.94米,宽0.8-1.1米。第三层长130.35米,高1.6-1.74米,宽0.8-1.1米,距地面深度21-22.5米。 地道是永灵军民在激烈战争年代的住所,最多时约有1200人居住。

地道里的生活总是缺乏光线,酥油、油脂等照明材料,通常要节约使用,以备开会、抢救病人、照顾新,生儿之需。地道内的空气在雨季总是潮湿,夏季炎热,卫生条件差,几乎每个人都患有皮肤、骨骼、眼病。在近2000个日夜的地道生活中,为了安全地生存和延续香火,咏木地道的家庭、宗族和居民不得不分居在不同的地道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永灵“地下村”见证了60名婴儿的奇迹诞生,仅咏木地道就有17名婴儿出生。

每一个地道口,每一条地道,都是永灵军民“寸土不退,寸步不离”的坚强意志的证明。本报记者 清和 摄

 在残酷的战争现实中,永灵“地下村”的许多地道系统都曾遭受过不少人员伤亡,但咏木地道由于布局更坚固、合理,没有人员伤亡。

谈到咏木地道,荷兰女导演Janet Gardner在《战火下的世界:越南地道之秘》纪录片中说道:“1965年,越南中部广治省的居民所站的位置是日益残酷战争的前线。战争是一种生存斗争,但他们从未选择逃离祖先留下的村庄,而是建造了密集地道系统,创造了一个战火下的世界”。

咏木地道现是广治省非军事区旅游线路上的一个热门景点。本报记者 清和 摄

由于其特殊的标志性价值,2014年,咏木地道和永灵“地下村”系统历史遗迹被列为国家级特殊遗迹。如今,咏木地道和永灵“地下村”系统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教育革命传统、爱国精神和创新劳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广治省非军事区(DMZ)旅游线路上的一个热门景点,有助于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 文图/越南画报 清和  译/武蓉

top